广西地区的,吃领头。是怎样的风俗习惯?

出国旅游网 2023-03-03 18:26 编辑:admin 281阅读

一、广西地区的,吃领头。是怎样的风俗习惯?

民俗“吃岭头”

说到“吃岭头”必须从广西钦州民俗“跳岭头”说起,“跳岭头”是古代乡傩(戏)的遗存,古老的傩文化与历代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跳岭头”是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 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传统“跳岭头”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时间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月余。“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必备一种点心叫“岭头”也称“糯果”(类似粽子), 即用糯米煮熟活成面包上红豆馅,然后用冬叶、竹叶、芭蕉叶包裹两只一对放笼上蒸熟,用来招待和回馈亲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捕鱼捉蟹,大宴宾客,俗称“吃庙”也称“吃岭头”。

二、岭头节。什么是岭头节啊?

岭头节是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版《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即农历八月,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条村固定在农历的某天举行,比如有一村在八月十三举行,而邻村有的在八月十二,八月十五的……一般每条村每年只有一个领头节,但有些村一年有两个。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广西的岭头节?

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广西钦州灵山县大芦村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岭头节”。客家人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届时,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竭塘捕鱼,宰鸭设筵,祭祖敬神,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祈求来年好顺景。 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跳岭头”,是灵山县大芦村“岭头节”中的重头戏,盖因其在山间岭头表演而得名。据村民介绍,今年表演“跳岭头”的是世代相传的“老师班”。表演者将头戴面具,身着戏服,拍击长鼓,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期间还穿插有武术及民间魔术表演。表演时间从农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上午延续到农历十九日(9月18日)早晨。 当地官员介绍说,民俗舞蹈“跳岭头”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灵山县的“跳岭头”在2007年被确定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头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灵山县一直希望能够组建一支岭头节艺术表演团队,融入当地农业生态旅游长廊中。 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的大芦村,位于灵山县城东郊8公里处,这里活跃着一批热爱民间音乐舞蹈的艺人,当地独特的客家文化习俗,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考察采风。 村中跳岭头的“鬼师班 一般由二三十个民间艺人组成。现经过不断的继承、创新、发展,渐己成为当地的‘种艺术表演形式。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或“看岭头”,它由“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以豆鼓为主要打击乐器,流传于桂西南壮、汉族杂居的钦州、灵山、浦北等地。据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记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版《灵山县志》记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岭头”即村边山坡,跳舞的地点。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旧时,“跳岭头”多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上演时间则从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