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观念主要是由贵族决定的这句话对吗

出国旅游网 2023-03-23 16:37 编辑:admin 120阅读

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观念主要是由贵族决定的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在西周包括西周在内之前,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彼时“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能入学,但也不全是,比如诗经中的很多作品来源于民间,但一定是经过贵族加工的

从春秋时代开始,确切是孔子开始的私人讲学的风气渐开,学术下移“学在民间”,这是主体是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但也不乏一些贫民、野人

在秦汉以后,基本文化的权力就是掌握在地主阶层了吧,近代以来,又向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转移

但是不管怎样,文化的观念都是在社会优势阶层手中的

对,中国的文化观念主流的是儒家思想,孔子本身就是鲁国的贵族(士族阶级),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是“礼”咱们都知道周礼三千,而周礼也是周王朝建立的礼制。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是为了统治而支持的,在中国,非zongjiao的文化观念基本上都是由官方或者说贵族决定支持的

我比较认可,科举以前,进入决策层的绝大部分都是勋臣贵族,开科举后,,虽说不论出身,人才选拔面虽然宽了不少,以文取士,但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几年,不事生产,贫寒人家有几个能支撑得了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满意请采纳,祝你学习进步。

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特质有:

第一,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

第二,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

第三,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第四,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

第五,是中国天下观念。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一样。

这五个方面如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属于汉族中国的文化。

四、中国文化精髓作文1000字以上

朋友,你可知道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翻开史书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为祖国而自豪。

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中的时候,你可想过,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时,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

友,当你操着满口的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之音?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自

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统的文化为何要丢弃?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已沉淀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

――文字、礼仪、节日等,它们如同天山上奔腾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珍宝,灿烂夺目,博大精深。

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曲,品不够

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

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

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

力的途径,又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五、中国文化概观 中国文化的别称有哪些

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中国的别称很多,其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是这样几个: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等。与这些别称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还有四海,宇内,海内,天下等。下面就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别称分别解说之。 华夏。也称诸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夏是:“中国之人。”但夏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大”。华是“荣华”的意思。可见华与夏连用其意思非常美好。“华夏”一词通常认为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中还有这样的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孔颖达对此注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这其实还是针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而言的。他强调的是华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礼仪之周备,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九州。九州这一别称的起源同样古老。先秦著作《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尔雅》等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但尽管记载很多,这一别称的传说色彩却最浓。这涉及到了上古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民流离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过程中依照山形水势,把天下分成九州,它们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也有体现。但他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它们只是当时学者们的一种政治理想而已。但是九州这种理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并接受了它。以致后代文人经常在诗文中提到它。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等等 赤县神州。简称赤县或神州。这一别称最早起于战国。战国有一个人叫邹衍,他创立了一种“大九州”学说。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这一学说具有很浓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并不是纯粹的地理观念。这与当时诸侯纷争,战乱频繁有关。赤县神州的说法与上述九州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发展,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样巨大。所以后人也把赤县神州用来指称中国。比如毛泽东的《浣溪沙》词第一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是此种影响的反映。

中华。相比上面提到的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一词作为中国的别称出现是比较晚的。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中华”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里有一句:“若使游步中华。”另外,《魏书.礼志》也有这样的话:“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这里的“中华”更多地是一种地理概念,仅仅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还没有后来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原各王朝统治区域的不断向外扩展,渐渐地,凡是它们所统辖的地域就都称中华了。而且,“中华”一词虽然晚出,而用它来指称中国却似乎更加普遍。

天下。古人认为的“天下”也多指全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有时也直接指代全国。比如,《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论语.宪问》:“霸诸侯,一匡天下。”但是,“天下”虽也指中国,其范围却似乎比中国更大。因此,它的义项里还有“全世界”的意思。 以上解说的几个中国的别称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实际上,除了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内、宇内等别称外,还有几个词在古代也指中国。比如:函夏,《汉书》引扬雄《河东赋》云:“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协《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即是此意。而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垓)、九牧、九区、九域等词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间接指代中国,也算得上中国的别称。与传说中大禹划分九州相关的一个词“禹域”,后世相沿,也以此称中国。还有一个词:“八州”,也指全中国,如《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然而,这几个中国的别称比较少见,人们用得也不多,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讲也就相对陌生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