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思想的资料

出国旅游网 2023-03-11 21:06 编辑:admin 182阅读

一、关于儒家思想的资料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二、传统的儒家道德观有哪些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三、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包含哪些内容?

仁 礼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西汉儒家思想的价值?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教化作为封建统治的辅助手段,呈现出同经济政策、选官制度和法律制度相融合的特征。这既对当时政治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其弊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一方面,儒家思想教化对于有利于思想统一,对于封建王朝的内部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过于过于绝对的思想教化在发展中也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

我们应清楚地认清西汉儒家思想教化的优劣性,在具体的方法路径上找到对我国当下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的有益启示,摒弃其内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局限。

一、西汉儒家思想教化的对象

西汉时期思想教化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施教的对象,上至天子贵胄,中至各级官吏,下至黎民百姓,一律接受思想教化。

1.对统治者的教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对统治者进行儒家的思想教化就成为大势所趋。

统治者贵为天子,他的一言一行是天下万民的榜样,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成败,统治者的示范作用亦是一种教化资源。

由于西汉“孝治天下”,孝道教育就成为西汉统治者所接受的主要教育。首先,在皇帝的谥号上,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孝”是西汉皇帝一以贯之的谥号。

其次,对统治者的儒家思想教化在太子教育上已有初现。汉宣帝时,选疏广、疏受叔侄二人为太傅、少傅,以教授太子儒家思想。

西汉皇帝贵为天子,仍需要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一方面是一种道德自觉的行为,形成模范典范,上行下效,使统治权安享延续。

另一方面是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实施各项治国之策,颁布各项诏令时,能够自觉按照儒家思想进行。

在这一层面上,西汉的统治者也需要进行教化,这里更多的是儒家思想教育的意义。

2.对官吏的教化

儒家思想被定位一尊之后,各级官吏就应该以儒家思想理政一方,正确宣传儒家思想,传播儒家文化。同时,各级官吏自身也应是儒家思想在基层的代表人物,自觉服从中央。

士人阶层是西汉时期直接面向广大民众的基层官吏,对于他们的思想教化,西汉通过“养士”的方法予以解决。

而西汉设立太学的初衷就是“养天下士”,招揽为国效力的忠臣贤臣,太学中的博士弟子是各级官吏的候补人员,各级官吏在为官之前就已开始在太学中接受儒家思想教化。

在为官过程中,汉代的官吏也很好地接受了思想教化。西汉统治者为了谋求政治的稳定,以“孝”

五、对儒家文化的看法的作文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2000多年来的主流文化,其主要思想和核心理念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发展粗略的划分可分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孔子与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和汉武帝之后被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家文化(这一时期以后儒家文化融合了阴阳学家、墨家、法家的很多思想,使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并从此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主要服务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两个时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我想写的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是对先秦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所推崇的是“仁”和“礼”,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所谓“仁”,孔子认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认为的“爱人”。由此可见孔子把他的“仁”的理念看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

从小的方面,“仁”是指人与人自身、人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这要求人们要“仁者爱人”。从大的方面讲,“仁”是指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尽管孔子所谓的“仁”即爱人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应恪守自己的本分。但对古代中国道德规范和传统的道德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人自我认识、民众人格升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所谓“礼”在很大方面主要是当时孔子为了维护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因此具有很大的消极色彩。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五常,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而对女性的压制就更加的严厉,甚至可以称得上泯灭人性。鲁迅更是将其称之为“吃人的礼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思想也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及父系男权社会统治的需要。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或许或多或少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吧。

孟子被称为亚圣,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他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将“仁”的思想由一种人的“仁”发展成为政治上的“仁”。把“仁”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王道。体现的原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政”的思想影响了历代君王的统治理念,对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引导帝王将相要时刻关注老百姓,关心民间的疾苦,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君为舟、民为水,水亦载舟亦能覆舟”就很好的体现了孟子“仁政”的影响。他所创造出来的“贞观盛世”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

孟子崇尚“人性本善”,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才认为实施仁政是可行的,才是王道。其最为著名的一段话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把仁义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而这种人性所固有的善性要靠人在现实中培养,即孟子所说的“养性”,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三个道德规范与准则。

其一是:孝悌忠信。孝就是尊敬父母;悌尊敬兄长;是人最基本的道德理念。

其二是: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孟子认为五伦是在现实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其三就是前面所说的仁义礼智,孟子认为这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从历史发展来看,孟子的仁政学说虽未得到统治阶层过多的重视,但他在人性、道德方面的观点与孔子相比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2000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其对古代中国和当今中国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的“仁者爱人”几千年来被奉为道德规范与标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关系和道德传统,对当今日益下落的道德理念的挽救及、伦理道德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将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相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以此为立身的标准,成就了一个个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是推动了古老中国的发展,而对于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来说,这种积极入世的观念有利于提到人们的国家荣辱的意识,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道家的无为与逍遥的消极的处世理念,我觉得儒家的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祝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