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思想最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当时的年代,基督教徒们都在研究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而孔子所在的派别儒家学派主要研究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研究的重点便是孔子思想里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恕道”。这也是孔子的思想“仁”的实现之道。
一、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别人身上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所研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处境,都应该去考虑对方的感受。人际交往中,说话做事之前都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在孔子的思想中,对自己和别人都要做到仁义,用最宽恕的面去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时的文化冲突和宗教冲突十分的严重,孔子提出的这个想法,是对当时的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尊重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同孔子提出的“和人不同”的理念,强调了在这个世界上,是由不同生物形态的生物组建起来。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当中,并不是单纯的去强调自己的差别,而是要去寻求文化的相同点。不应该过于极端的去看待所有的事物。保存文化的相同点,也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对待所有的事物都留存一份尊重和宽恕。
孔子自身的思想便是“仁义”。用更为宽恕的眼光去对待这世间所有的事情。在当时的大时代下,许多文化百花齐放。但孔子却采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所有的文化和观点。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更为宽恕的与其他的人交流,在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也不要去强求他人,在遇到不同意见时也无需只承认一种观点。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不同而变得更美。这便是“恕道”。
孔子思想最核心价值观是仁。
“仁”在《论语》中有相当丰富的涵义,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符合至高标准的一种外在表现。
孔子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仁与礼。孔子思想核心包括有仁义,舍生取义的观念。同时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克己复礼,注重礼制的思想。
孔子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相当于和谐社会,各个阶层之间要互相和谐,而不是发生冲突和制造矛盾。
强势是狼,弱势是狗的奴化思想。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
仁爱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具有“二重性”(矛盾性)大体上可分精华和糟粕两大部分。其消极的封建糟粕,自汉到清,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作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工具和精神支柱。
孔子思想中带有“人民性”的精华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被人民群众所吸收,融化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三、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有个成语叫“人心不古”,就是说,人心在当下崩坏了,不如上古年间好。
崇古,是春秋末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留下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孔子主要生活在春秋时代,而死于战国初期。所谓战国,也就是周王室衰微,诸侯攻伐、天下大乱的年代。
孔子目睹了“礼乐崩坏”,便怀念从前的秩序。所谓礼,是秩序的意思。我们常说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不是说中国人很有礼貌,而是说古代中国社会注重等级、秩序。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大家都尊重等级和秩序,才有社会的和平。
孔子怀念春秋时代,所以,儒家的精髓有崇古思想。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悲哀,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法家。真正的悲哀是,秦朝之后法家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商鞅的《商君书》的传承在封建专制君主的脑袋里。得势的法家根本不是真正的法家,而是法家的变种——为了一己私利挥刀自宫的奴才法家。帝王们一直在用法家的“阴和损”,在幕后操纵着中国的兴与衰;中国的法家,就是变法儿整人的;中国的儒家,就是用臆造的“天理”愚人的。法家把中国人整傻了,儒家把中国人整愚了!两者没一个好东西!
中国的儒家能在汉朝以后深入中国人的灵魂,也就不仅仅是皇帝和董仲舒的功劳了。在“严刑峻法”的修理之下,中国人也就只能从《三纲五常》的熏陶中,找到一点可怜的心灵安慰。
这一点,中国和欧洲的中世纪异曲同工。在可怕的瘟疫以及阿拉伯人和野蛮民族的入侵等天灾、人祸面前,欧洲人也只能从宗教中获得了心灵的救赎。
如果西方人没有基督教的慰藉,东方没有儒家的安慰,那欧洲人和中国人就只有集体自杀了!
四、谈一谈你对孔子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解
孔子文化教育思想在古代一直处在儒家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在当今乃至世界广为流传;孔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吾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成为当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的方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活力。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