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乡文化,争当四好少年

出国旅游网 2023-07-31 07:21 编辑:admin 116阅读

传承家乡文化,争当四好少年

自3200年前泰伯奔吴起始,古代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现代乡镇企业的诞生地,在漫长的岁月中,无锡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当2005年无锡获得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就成为全市人民奋力追逐的又一新目标。而在11日刚刚结束的全市“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的决定》和配套实施的《无锡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向世人表明了无锡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进的姿态和切实举措。 近日,记者走访了上述出台文件的参与者,去了解“1234”的起步计划,去认识专门成立的文化遗产局,去感受即将在无锡大地上铺就的“一圈三带三区”文化发展宏伟蓝图……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1234工程”为新突破 “十五”期间,无锡市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由1处增加到15处,省级文保单位由21处增加到58处,市级文保单位由176处增加到285处……无锡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速度”令人惊叹,“十五”成为无锡文化腾飞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已经到来的“十一五”更将是文化事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崭新时期。 “到2010年,国家级文保单位达18处,省级文保单位达70处,市、区各级文保单位完好率达到98%以上,重点实施1234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文保“硬指标”。“1”是围绕一条古运河,全面保护沿河传统民居和工业遗产;“2”是指建设鸿山遗址、阖闾城遗址两大遗址公园;“3”为构建泰伯渎、泰伯墓、泰伯庙三大历史人文景观;“4”乃修缮清名桥古运河水弄堂、惠山古街、荣巷、小娄巷四大历史街区。 有关人士评价,“1234”既是无锡向新目标迈进的起步工程,更是一个全面保护和利用无锡传统文化遗存的工程,其中四个历史街区可以说是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这个工程在设想之时就以保护主城区历史遗存为重点,通过一片地区的“示范”,使无锡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向更加全面和纵深的方向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面结合责任到位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无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始终坚持的方针。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梁祝传说、吴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道教音乐、锡绣、竹刻、纸马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已经列入“保护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厚非将是保护的重点,并且无锡将积极推进古运河无锡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需要我们保护的就只是这些“特别珍贵”的文化遗产吗?当然不是!在《“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项目任务责任书》中,我们几乎可以看见所有无锡民间和民俗方面“同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字,它们被列入了切实的“保护计划”中—— 江阴市负责九狮舞、江南丝竹、莲湘、段龙舞、米酒酿制工艺等项目;宜兴市则负责男欢女嬉、宜兴手工刻纸、三跳道情等项目;洛社凤羽龙制作工艺、玉祁双套酒酿制工艺是惠山区的责任项目;还有滨湖区的江南蓝印花布、太湖龙舟、马灯舞、太湖渔俗,崇安区的无锡酱排骨、王兴记小吃传统工艺,南长区的太湖船点、无锡丝绸传统工艺等,北塘区的锡式铁具和新区荡湖船与花灯……“包干”到区还不够,落实到点才是“实措施”,因此在《责任书》中,市文管中心、园林局、房管局、教育局等单位都各自领到了“文保指标”,这样一种遍地开花、将保护责任分解落实到最基层的方式,必然会在全市形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欣欣向荣态势。 无锡市文化遗产局:追求的不仅仅是第一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原本就是相依相存的一对兄弟,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时候一定不会忽视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在对惠山古街进行保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撇开惠山泥人,在保护古运河文化的同时就一定会关注沿河的名人故居、工商遗存等。”市文化局负责人如是说。 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正式挂牌运行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全国首个文化遗产局”,从更深层的方面来说,它更是无锡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方面的“创举”。 在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对那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是文化遗产局成立的重要意义。从科学依据上来看,国家早已开始使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它比较全面和完整,既包括了物质的、也包含了非物质的,这

我要写一篇文章,名字是《我是非遗传习人》指你继承了前面一辈人的才艺。我打算写成20行的诗歌。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两个身着侗族服装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它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请欣赏!”只见几位侗族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逸骏有点不服气,想上去试一下。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接过芦笙,摆好姿势,鼓起腮帮,用劲吹了一下,什么声音也没有。他不信邪,再试了一次,终于吹出一声。大家都笑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哇!终于放出来了!”更逗得我们轰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没关系,练一年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的。”他不好意思地下了台!

今天,我们算是长了一回见识。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要了解它们,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们是我们怀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这些技艺没了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将是多大的损失。我们誓言:传承我们民族的技艺,让它永远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