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什么特产

出国旅游网 2023-06-18 00:19 编辑:admin 92阅读

上海有什么特产

上海的特产主要有:

一,城隍庙五香豆

城隍庙五香豆产自中国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地区的汉族小吃,用料讲究,火候适当。所用原料是专门选自浙江省余姚县出产的蚕豆。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凡到城隍庙的中外游客众口一致的评语。

二,南桥乳腐

在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浙江海盐有位姓萧的贩子离开奉贤县南桥镇东街 开设酱油作坊,兼制乳腐,产物由鼎丰酱园贩卖。

其时南桥有团体在北京当官,一次返家 投亲,吃了鼎丰酱园的乳腐,认为味道甚美,就买了些带回都城。同寅品味后,都认为是乳腐中之佳品。所以,消息灵通的贩子就到南桥竞购贩运,以供京官食用,获得赢利。

三,蓝印花布

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在中国汉族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

四,高桥松饼

上海高桥镇四大名点(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用精白粉、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经配料、调制发面、擦酥、包酥、开酥、插皮子、包馅成型、烘烤、冷却、检验、装盒等工序,精细加工而成,油而不腻,甜而爽口,香气浓郁,皮酥馅糯,细软可口,余味无穷。

高桥松饼起源于1900年光绪年间,历史悠久,加工工艺考究,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五,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崇明水仙

和漳州水仙齐名,它们同出一源,组成中国水仙两大品系。崇明水仙的特点是球根自然分株较少,且芳香浓郁,经月不散,为他地水仙所不及。花瓣润白似玉,状如圆盘,心呈金黄,宛如酒盏,故有“金盏银台”之美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上海市名优特产

关于蓝印花布的详细资料

一、工艺简介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二、工艺操作 具体操作: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迫在眉睫!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三、工艺分类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编辑本段]四、历史演变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编辑本段]五、题材内容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编辑本段]六、来历传说 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编辑本段]七、南通蓝印花布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

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这些荣誉称号 与吴元新30多年来默默的在蓝印花布领域不断研究,坚持将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分不开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八、余西镇染坊园乃蓝印花布发祥地。

元末明初,余西场先民为避兵火,携家谱、典籍举族自江南群体迁来,夹雄厚财力,同时,也带来篮印花布传统工艺。城南染坊园蓝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后,余西镇区,主要蓝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标染坊,季长春染坊,冯家染坊,衙门口染坊。公私合营时,季长春染坊合营至南通城;冯家染坊合红营至余西区二甲镇,该企业体制几度变迁延续至今,蓝印花布工艺也从余西古镇传至余西区二甲镇,再在南通市名扬海内外。

余西古镇正在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