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镇为什么被称为汉兴之地?
固镇县是安徽省蚌埠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它成立于1965年7月。 固镇县的历史虽然不算太长,但是固镇县历史悠久。
历史上著名的“誓师之战”就发生在古镇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感人至深的故事。
丐帮之战”开启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因此固镇县也被誉为“汉兴之地”。后来辛亥革命固镇北伐的第一次胜利,淮海战役都发生在固镇,所以后来固镇也被视为福地,被誉为“胜利之城”。
二、安徽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安徽文化是中华民族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徽省的文化名村作为安徽传统文化的载体,将安徽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更应该将这些传统村落保护起来,也是对安徽文化的一种保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安徽文化名村有几个吧?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肥西县三河镇、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黟县西递镇西递村、黟县宏村镇宏村、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旌德县白地镇江村、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歙县郑村镇棠樾村、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89年5月15日公布,4个):安庆(升国家级)、桐城、黟县、凤阳(1990年增补)。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6年公布,7个):绩溪(升国家级)、潜山、涡阳、蒙城、宣州、和县、贵池。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89年5月15日和1996年公布,共11个):黄山市屯溪老街、休宁县万安古镇、泾县陈村古镇(含万村)、东至县东流古街、绩溪县大坑口――湖村、绩溪县上庄――冯村、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歙县许村、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濉溪县临涣古镇、铜陵县大通古镇――和悦洲。
2006年5月26日,安徽将1989年和1996年公布的11个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别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其中,休宁万安古镇、泾县陈村古镇、濉溪县临涣古镇、铜陵县大通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绩溪县大坑口―湖村、绩溪县上庄―冯村、徽州区呈坎、歙县许村、徽州区唐模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屯溪老街、东至东流古街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5月26日公布,12个):休宁县万安古镇、泾县桃花潭镇(原陈村古镇)、濉溪县临涣古镇、铜陵县大通古镇――和悦洲、肥西县三河镇、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岳西县响肠镇、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桐城市孔城镇、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5月26日公布,24个):绩溪县龙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绩溪县上庄――冯村、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歙县许村、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歙县棠樾村、泾县黄田村、固镇县垓下村、黟县屏山村、黟县南屏村、黟县关麓村、泾县查济村、肥东县瑶岗村、蚌埠市蚌山区孙家圩子村、歙县雄村、休宁县右龙村、休宁县黄村村、绩溪县石家村、肥西县小井庄村、歙县昌溪村、歙县瞻淇村、蚌埠市龙子湖区的长淮卫村、肥西县启明村――新光村――鸽子笼村、凤阳县小岗村。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06年5月26日公布,3个):黄山市屯溪老街、东至县东流古街、五河县城关镇顺河街。
三、蚌埠的文化
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泗州戏,又称拉魂腔,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凤阳花鼓戏,又名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发源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剧目有《凤阳歌》、《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 五河民歌:五河民歌只要流行与五河、凤阳、蚌埠及周边地区,五河民歌发源于五河县小溪镇(原属凤阳县)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苔》等。 市标-------《蚌埠之珠》:图案以“中国蚌埠”英文开头字母:C“和”B与一颗夺目的珍珠组合造型,整体还似一个舞动的花鼓灯人形,结合红色外围,恰似一轮冉冉升腾的旭日。 《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丰富了旱船的表演形式,在本地民间艺术形式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 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演形式。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辟邪的祭祀的活动演变而成,开始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一些娱人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变成了一种酬神赛会的表演形式。 《钱杆舞》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由于不断的文化交流,流传的地区也相应延伸,钱杆舞在凤阳、泗县及周边县、市也广为流传。 《临北狮子舞》流传于淮河岸边五河县临北回族乡,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泗州戏旧时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梅州(即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蚌埠,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剧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文化 蚌埠历史文化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涂山一带曾是原始社会后期涂山氏聚居的地方。涂山脚下的禹会村,据说是当年治水英雄大禹大会诸候之地。至今这里仍流传着大禹治水三
楚人抱璞石-卞和洞
过家门而不入的许多动人事迹;荆山的卞和得到和氏璧,为献与楚王,竟历经三朝,被削双足,可歌可泣。同时,因蚌埠北为淮河冲击平原,南为低山丘陵,淮河一天然屏障横贯中间, 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故为历
瑞雪白乳泉 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的决胜战役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固镇县的濠城集,这里至今仍流传着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传说故事。蚌埠东郊的曹山,据说因三国进曹操曾驻兵于此而得名。东鲁山、西鲁山则是同时代鲁肃屯兵处。到了南宋,淮河成了抗金前沿阵地,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这里留下著名诗篇。元末朱元璋在濠州(今凤阳)起兵后,其子朱沐英也曾在蚌埠市区东郊锥子山练兵,至今山上仍有当年点将台、饮水池等遗迹。明代开国元勋汤和葬于曹山南麓,其墓“东瓯王墓”现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秀丽的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曾吸引过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等都在此留有诗作。在近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又成为蚌埠人民的骄傲。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世界十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又称蚌埠会战)就发生在这一代。
蚌埠市的微雕、版面在国内外声誉较高。另外,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泗州戏和花鼓灯,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花鼓灯,更是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被誉为“东方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