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陵市区南部有一处大型主题公园,每天前来憩息、游逛的人群络绎不绝,园区造景尽显古朴庄重之气,设有角亭、廊架、台榭、雕塑等建筑物,其西侧还有一片长满芦苇与荷花的人工湖,这便是龙山文化遗址公园。
这里在旧城改造之前本来是一个叫作五里冢(也做“冢”,下文不再另提)的村里,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其距乐陵老城五里,并且村后有一处高峙的古坟冢,是乐陵出现最早的村落之一。现在,这座古坟冢就坐落在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内,而且公园名字正是渊源于此。
这座古坟冢整体呈台形,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40米,高近3米,为一黄土囟岩胖贰I厦嬖杂幸黄至昝鹚啃≡媸鳎绕涫峭砬锖剩嬉堵渚。Ω赏合。渥擞腥趔打埃笨罩兴贩绱岛常孛媾畈萆⒙铱莼疲缬霭òò籽└哺牵矣卸饶穹捎爸保虿唤萌艘徽缶拢募涠偕缀IL镏猓材羌湟咽羌付嗦只亍
五里冢村具体系何时何人所建已不得而知,只晓得目前该村王氏祖先于清代光绪年间由武定府(今山东惠民县)迁来,但说到该村的这座古坟冢,那可真是大有来头,要说清这一点,我们还得倒回到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空。
话说在新石器时期,乐陵地势低平,东傍大海,是为老黄河入海口附近,时有洪水泛滥、海水倒流之险,正如《孟子・滕文公》所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先民们不得不择高地而居,筑巢结庐,繁衍生息,过着原始朴素的捕猎、打渔与耕作生活。
当时乐陵境内分布着三条古河,即鬲津河、马颊河、钩盘河,相传是大禹所浚疏的黄河九道的重要水系组成。经过先民们的治理后,这里竟变成了一方土肥、水沃、草茂、林密的富饶之地,遂引来了更多的先民在此栖居。
据传,围绕着这三条古河,乐陵曾活跃着三大原始部落,即鬲津河下游的有鬲氏、马颊河下游的有穷氏和钩盘河流域的陆终氏等,他们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至大禹这段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同时,根据史料记载,他们都属于东夷部落,并且都以鸟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或徽号,因此也被称为鸟夷。最有名的是陆终氏一族的鸟图腾,因其祖先曾协助尧舜二帝“掌天地四时以授人”,长期观察日月星辰之象,故而以象征太阳的三足鸟作为图腾崇拜对象。乐陵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入口处所立着的一座造型奇特的太阳三足鸟雕塑,其取意正是来源于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里冢村一村民在此耕种翻地时无意间发现一汉代砖室墓,遂惊醒了沉睡地下数千年的历史之魂。山东省考古专家闻讯后迅速展开进一步挖掘、考证,先后出土有石斧、石镰等新石器时期遗物,也有骨锥、鹿角、卜骨、陶纺轮、鬲足等商周两代遗物,还有部分汉砖、唐罐等。后来经考古队考查鉴定,石斧、石镰等出土处为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
五里冢村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无疑印证了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乐陵这片乐土上生息繁衍了,它揭示了乐陵历史的人文起源及其在华夏文明中的历史定位,似乎让远古的传说变得触手可及。同时,该遗址还突破了山东省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分布界限,扩大了认识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视野。1956年,被省里宣布为乐陵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77年被追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最近的一次发现是在2014年12月,文物专家在对其进行重新勘探时,无意间又出土了全省最大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鹿角锄”一把,长约50厘米,质地光滑,造型完整,加工细致,是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工具,由鹿角磨制而成,这进一步证实了乐陵历史文化的深厚与久远,也让居住在五里冢的村民们油然平添了一份自豪感。
这处高大的土坟岗,过去一直被附近村民们讹传为是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的墓,这一说法与正史相悖,最早有可能是源于对“乐不思蜀”这一成语的浪漫联想。也有人根据该遗存的汉代砖室墓猜测,这是一位名叫史高并被封于乐陵的侯王的墓地,但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
2013年9月,随着旧城改造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五里冢村被整村拆除,村民们被安置后统一住进了现代化楼房里,生活好不惬意。正是在这一时期,围绕着龙山文化遗址这块风水宝地,陆续建立起了三处以“龙山”命名的新式小区,还有整洁亮丽的龙山学校、龙山公园等设施。据说,后期还将有望在此规划一处龙山文化博物馆,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虽时过境迁,但当我们置身于此,屏住呼吸之余,似乎仍能聆听到那来自4000多年前的先民们敲打石器之声、渔猎追逐之声以及他们仰望星空时发出的歌吟之声。现在,龙山文脉已经成为“乐陵新八景”之一。我们相信,随着龙山文化遗址周边环境的不断完善与日臻美好,乐陵这座千年福地也必将再度复兴,重撷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