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在渭水流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有一个非常强盛的周姓部落,首领是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爷爷,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叫昌,也就是后虞山,古称乌目山,因状如卧牛,又称卧牛山。
商末周太王次子虞仲(即仲雍)南来建勾吴,被吴人尊为始祖,去世后葬于此,乌目山遂改名虞山。(太伯和虞仲,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和次子,為了讓位给他们的幼弟季歷,特别是太王钟愛的他们的侄儿,季歷之子昌,就是後來被囚羑里而演《周易》的周文王,二人便遠避到今無錫、常熟一帶,虞山則是虞仲避隐之地。
他们把先進的北中國的周文化,帶到了这块當時還是荒草蛮烟,斷發文身的勾吳故地。在他们的启迪和帶领下,教化文明,建立了勾吳政權,迎來这个長江三角洲最初的文明的曙光,太伯做了國主。太伯無子嗣,虞仲後來便从其兄長的手里繼承了國主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