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匈牙利舞曲钢琴谱四手联弹
世界十大经典钢琴曲有:《梦中的婚礼》、《给爱德琳的诗》、《致爱丽丝》、《蓝色多瑙河》、《水边的阿狄丽娜》、《军队波洛涅兹》、《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匈牙利舞曲》、《杜鹃圆舞曲》、《爱的纪念》。
二、勃拉姆斯第五号匈牙利舞曲钢琴谱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作曲家勃拉斯姆斯是德国汉堡人。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他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他早年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这首乐曲的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匈牙利吉普赛人音乐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
三、匈牙利舞曲钢琴谱c调
钢琴还有单簧管等乐器
四、带吉普赛的匈牙利舞曲钢琴谱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孟德尔颂的是女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几乎是完美珍品,为他曲所不易见,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勃拉姆斯第1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乐团咄咄逼人,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别有一番美感。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不适于"交响化"。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五、匈牙利舞曲钢琴谱简谱
1乐曲概述第一号匈牙利舞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约作于1869年前,原为钢琴四手联弹曲,为所作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由作者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
本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2乐曲赏析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g小调,稍快的快板,2/4拍。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
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
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
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六、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钢琴谱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钢琴曲,不是中国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首乐曲勃拉姆斯借鉴了吉普赛人的音乐,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
七、匈牙利舞曲钢琴谱完整版
世界之最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世界十大最流行的圆舞曲 一《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于1883年,当时约翰* 施特劳斯已接近60岁,但《春之声圆舞曲》的音乐依然充满活力。 据说最早它是一首钢琴曲,后来经轻歌剧《蝙蝠》的脚本改编者里 却•格涅填词,作为声乐圆舞曲于1883年2月底举行首次演出,由 著名花腔女髙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 Bianca Bianchi, 1858— 1947)在宫廷歌剧院演唱。同年3月1日又在维也纳剧院公演 后又改为管弦乐曲的形式演出。该曲的管弦乐总谱、钢琴谱和独 唱谱在1883年时已出版。乐曲题献给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格林费 尔德(Alfred Grunfeld, 1852— 1925),他是当时维也纳音乐界和社 交界的“明星”,擅长于演奏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钢琴小品,还出版 过钢琴曲《施特劳斯主题音乐会改编曲》。 《春之声圆舞曲》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有些不同,例如它不是 作为舞蹈伴奏,而是作为纯粹的表演曲目创作的;又如它的乐谱中 的各段落并没有像其他维也纳圆舞曲那样标上顺序号。从体裁上 来说,它既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又兼备一个主题多次再现的回 旋曲特点。 二《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erauss, 1825一1899) 作曲:,该曲原是声乐曲,于1867年在维也纳完成,同年2月15日 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同年3月10 日,在施特劳斯管弦乐团表演的星期日定期演奏会上,举行了只用 管弦乐队演奏(不带合唱)的首次演出,指挥由作曲家本人担任。 乐曲的创作背景与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有关。这一年的 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地利一败涂地。在普鲁士的压迫下, 沉闷的气氛笼罩全城,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低沉的情绪,当时担任 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的约翰•冯•赫贝克(Johann Ritter von Herbeck,1831一 1877)委托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首声乐曲,但约翰• 施特劳斯当时对于声乐创作,尤其对于写合唱感到信心不足,因此 先写好的是没有歌词的音乐,然后才由词作者填上歌词来加以完 成。最后的歌词作者是约瑟夫•魏尔(Josef Weyl,1821—1895),现 在的歌词,是由另一位诗人弗郎茨•冯•格尔内特(Franz Von Gem-erth)重新创作的。此曲初演时反应一般,但是到了同一年的7月 30曰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上,由作曲家自己指挥演出时,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热烈欢迎,从此不胫而走,一直为各国 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在维也纳,它甚至被称为奥地利“非正式的 第二国歌”,成为奥地利人民的骄傲。 全曲由序曲、5首小圆舞曲和尾声构成 三《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该曲是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几首圆舞曲之一。作于1867 年,同年2月在维也纳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舞会上首次演出。作品 编号为316号。乐曲的标题,可能与此曲题献给艺术家协会相关。 这是约翰•施特劳斯40岁前后的音乐创作进人了成熟期时写出的 优秀作品之一◊全曲由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 四《南国玫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于丨880年 10月丨曰在维也纳的剧院首次上演。《南国玫瑰圆舞曲》即取材 该剧。全曲抒情、明快。乐曲题献给意大利国王,编号为388号。 此曲广泛流传于各国舞台,还曾改编为钢琴谱。管弦乐总谱于 1881年6月出版全曲由序曲、4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 五《溜冰圆舞曲》 被称为“法国圆舞曲之王”的爱米尔•瓦尔托伊费尔(Emil Waldtenfel,1837—丨9丨5 >,作有250首以上的管弦乐圆舞曲。瓦尔 托伊费尔的父亲是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教授。他自幼随父亲学习 音乐,后进人巴黎音乐学脘学习。他创作的第一批圆舞曲获得成 功后,下决心要在舞蹈音乐方面有所作为。从1865年起,他任宫 廷里的钢琴家和宫廷芭蕾舞指导他曾在巴黎歌剧院的公开舞蹈 会中指挥,同时在伦敦、柏林、维也纳指挥歌剧、舞剧而获得很大成 功。作为作曲家,他的岡舞曲和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一样受到欢 迎最著名的就是这一首《溜冰圆舞曲》。此外,《女学生圆舞曲》 和《西班牙圆舞曲》也流传很广。而像《我的梦圆舞曲》、《西列努圆 舞曲》、《爱之圆舞曲》等也经常演奏。他创作的乐曲,旋律流利而 富有生气,有的还以民间旋律为基础。 在19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流行。写于 1880年左右的《溜冰圆舞曲》,倘若按照原文直译,应该译为《溜冰 的人们圆舞曲》。顾名思义,这首乐曲描绘人们在冰上滑冰的情 景。犹如冰t芭啻舞的场面,一个彳、展现在人们眼前。 《溜冰圆舞曲》采用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方式,由序奏、4 1、 小圆舞曲及结尾组成 六《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的曲作者是瑞典作曲家约翰.埃马努埃.佐纳逊 (Johan Emanuel Jon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