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的保护措施

出国旅游网 2023-08-07 20:04 编辑:admin 121阅读

一、同里古镇的保护措施

镇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退思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同里镇、陈去病故居、丽则女校、耕乐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控单位13处;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82处,消失8处。

先后已有“中英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研讨会”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等3个国际性论坛在同里召开,古镇保护与利用的“同里模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成为他们学术研讨的案例。“作为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里不断更新的古镇保护理念与古镇保护背后的人本情怀值得我们借鉴。”马克说。

同里古镇文物古迹众多,单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就达6.5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61%。上世纪70年代末,同里就启动文化遗产保护。该镇首先从摸清家底入手,邀请同济大学和省、市建设、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一起对全镇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和文物古迹开展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摸清文物古迹的保护现状,并建立了电子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二、请问上海市储能中学一分部(黄陂南路25号乙)是否还在?它应该属于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但是找不到

在那边住了近20年,之前不是储能一分部,这个地址应该是龙门中学,据说是贝氏老宅的房子。

高一的时候,周六日在龙门中学里一直上区物理和化学竞赛的提高班,一直觉得这个房子漂亮的不得了。

位置实际上不是在图上这个位置,是在宁海西路(没造绿地之前,宁海西路是通的,从西藏路一直到连云路)以北,靠近延安路

那块以前有不少记忆,比如造高架(97年)拆了沪光电影院和洪长兴,高考时候(2000年)碰上家里(延中绿地)拆迁,每天上下课交通4个钟头,嘿嘿嘿

网上找了点图片和资料 你姑且看吧 唉,真是可惜

在延中绿地建造之前,原址是上海市中心一块稠密的居民居住区,但其中不凡夹杂这一些名门大户的豪华宅邸,如在一条宁海西路上就有“杜月笙公馆”、颜料大王的“吴公馆”、贝家祖宅等等。现在这些曾经的豪门大宅随着延中绿地的建成而无迹可寻了。原来位于宁海西路黄陂路口的龙门中学里的红砖楼房(图1),从前就是贝家祖宅,提起贝家可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名门旺族,这幢楼房的主人就是当时上海滩“颜料大王”的贝润生,于1911年购得的,后按苏州“狮子林”风格进行了整修,为中西合璧的三层楼房,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当今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是来自贝氏家族,贝润生就是贝聿铭叔祖父。

在龙门中学使用贝家大院做教学楼之前,很长

一段时间是给一个京剧团使用的,高高的红色围墙里面,环境非常优美,有假山有小桥有水池,还有几棵高大的广玉兰树,每当春末夏初树上就会开满漂亮的白色花

朵,但门卫看的很严,只能在门外看看,我当时在这附近上小学,总会找机会溜进去玩耍。后来当了龙门中学的校舍后,花园变成了操场,只是老楼还保存着,可是在2001年建延中绿地二期时,硬把这幢漂亮的老房子给拆了,当时贝家人以及许多媒体都呼吁过,但没有用最后还是给拆了。

三、增加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保护为主”强调了文物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同时也要求文物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文物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首位,这是文物事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文物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通则。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着重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论研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管理体制、维修原则、基本方法的研究,深化对文物工作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抢救第一”表明了文物保护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社会经济还不甚发达、基本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是文物工作较为艰苦、任务最为艰巨的时期。强调把抢救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位,就是要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的高度重视,从而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同时也要求文物部门合理规划,统一部署,抓住重点,急事先办,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解决当前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强调“抢救第一”的同时,应当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做好工作规划,抢救第一不是仓促行事、临时突击,而是要纳入到我们的工作规划当中,要理清工作中的轻重缓急,做好文物工作的各项规划,还要将这些规划纳入到当地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当中;二是要注意日常维护,不能片面强调大修而忽视岁修,岁修做得好,不仅可以节约有限的人力物力,还可以避免大修给文物带来的伤筋动骨,延缓文物的衰老。

“合理利用”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充分认识到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鉴古知今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要善于利用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把得到有效保护的各类文物向社会推出,充分发挥文物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的积极作用。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在确保文物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发挥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对于可移动文物,也要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陈列展览供广大群众观赏。我们不赞成将文物“藏在深闺人未识”,进而造成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现象,同时也不赞成过度开发、竭泽而渔的做法,在扩大开放、利用的同时,也要考虑文物的脆弱性,研究文物开放利用的合理方式并确定文物承受能力的界限,保证文物利用的合理、规范、有序。

“加强管理”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根本保证。从当前的工作实际出发,“加强管理”的主要内涵,一是继续深化文物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文物保护的机构建设和职能配置;二是大力推进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健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三是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政策研究,制订更加科学、合理、严密、完善的规章、制度、政策和规划,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工作机制;四是增加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手段,提高文物建档、保管、保护、展览、信息传播和科学研究水平;五是要积极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其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护意识,努力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新体制。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坚持文物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文物工作方针所阐述的科学内涵,既强调了文物工作的重点所在,又突出了文物工作各个方面的辩证关系,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文物工作的自身规律和客观实际,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坚实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