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生态修复最佳方法?

出国旅游网 2023-02-05 15:27 编辑:admin 284阅读

一、湖泊生态修复最佳方法?

1.

控制外源污染 控制外源性负荷是改善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根本途径。在工业方面, 主要途径是;在农业方面,主要途径是退耕还林还草,精准施肥等; 在消费方面,是改变消费习惯等。

2.

稀释和冲刷 稀释和冲刷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在我国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以及 昆明滇池内海,都采用外流引水进行稀释和冲刷。这种技术可以有效 地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可以减少水体中藻类的浓度,可以促进 水的混合,稀释藻类的有害分泌物等。 实际上,稀释和冲刷的机理相当于一个流动或者连续的培养系统。 

二、富营养化的成因和治理对策

一、富营养化的成因

富营养化就是指水体中氮、磷逐渐富集,致使浮游藻类异常增殖,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这样一个总的概念。根据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来看,富营养化过程是自养型生物(浮游藻类)在水体中建立优势的过程。它包含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复杂过程,而与水质化学和物理性状、浮游植物种群和产量、湖泊形态和底质等许多因子和参数相关。

云台山园区形成富营养化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作用,内因是园区内部水体较浅,低泥中沉积大量的氮、磷、有机物等成分,造成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这些藻类死后腐烂后会在水中产生一些气体,也就是我们在园区中看到的一些气泡水的来源;外因主要是来自于山西上游农业化肥农药、生活用水排放、游客丢弃的垃圾等。

二、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

1.控制上游来水中的氮、磷量

由于景区本身对水体的保护很重视,并没有农业耕作生产、生活用水排放,所以上游来水中氮、磷是景区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由于缺少上游水源地的水质检测数据,只能推测其主要源自山西省的一些农业化肥、工业污染源及生活用水的面源污染,还需进一步做工作调查具体每种污染源占的比重,然后协调省市间联系,制定水源保护条例,削减上游相应的污染源。

2.全面清淤转移营养底泥

景区水来源,主要靠上游大气降水及地表逸流补给。长期上游受污染的污水流入,使进入水体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在某些水流较缓的区域水体中底泥积累的氮、磷数量与浓度背景值过高,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渐加剧。为防止景区水质进一步恶化,可以开展局部清淤,使水体内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下降。这一方法固然是较彻底解决水质富营养化的优化途径,但受经济、运载条件的限制,要考虑到财政上的承受能力。

3.底泥情化

相对于清淤,转移底泥惰化底泥是花费小、减轻富营养化、控制效果明显的适宜对策。据我们参阅国外的一些科研文献报道,认为采用惰化、压盖手段封闭底泥较适合我国国情。即采用钙质膨润土、沸石、浮石、火山渣等物质可分期钝化、封闭底泥含磷量的释出。尤其沸石、膨润土更具显效,且物料易得,费用不高,更较可取。

钙质膨润土的组分:含Si O2占72%,Al2O3占13%,氧化铁占0.14%,氧化钙占2.35%,氧化镁占1.94%,及蒙脱石等。膨润土有强吸水性能,吸水后可膨胀7~16倍,它可阻塞分子孔隙,使水分子难于渗透;并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4小时内可吸附、去除6%的总磷。如将钙质膨润土投至湖底,可较快形成一致密的隔离层,既增强吸附底泥中磷的能力,又可阻止底泥中氮、磷元素的溶出,并对湖水水质及生物均无不利影响。

天然沸石是一种多孔的骨架状的硅酸盐矿物,在水体中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由于其多孔隙,内表面积大及渗透性能好,具有强吸附性,可高效去除湖水及底泥中的N、TOC等。故在湖区一定范围内投放,可收到较佳的净水、封泥功效;且沸石类矿物价廉、易得,它可使磷、铝结合成络合物,增强底泥对磷的吸收能力,从而降低水中的磷含量。但具体的用量及如何融合到云台山的T作中去,需要今后进一步在景区开展底泥惰化的实验,以取得更准确的效果。

三、保护湖泊的方法和措施

1、全面、系统地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首先是确立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思路。坚持从湖内治理为主向全流域保护治理转变,从专项治理向系统的综合治理转变,以专业部门为主向上下结合,各级各部门密切协同治理转变,从工程治理为主向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其次是坚持规划引导。

2、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的方法治理面源污染。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监测和综合分析,对主要入湖河道水质进行监测。

3、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创建了农村垃圾清运模式(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市场化运作),告别长期以来垃圾入湖的生活习惯。针对地方财政不足的现实情况,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按财政增长比例增加对环保投入的机制。

扩展资料:

要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和治理湖泊,恢复并发挥湖泊的功能。管理湖泊的有关部门如果只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忽视湖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将导致资源的衰减,并引起诸多矛盾。

如围垦湖泊、截走入湖径流、超量引用湖水、超标排放污水,势必降低湖泊的总体功能,恶化生态环境。特别是干旱地区的湖泊,换水周期长,如超量引用湖水,使湖水干涸,后果将十分严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湖泊治理保护的生态样本

湖泊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提供水源、养殖水产、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支持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泊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湖泊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湖泊是最为脆弱的水生生态系统,它与其流域盆地以及流入和流出的河流,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湖泊流域是一个具有地域性和整体性特征的生态系统,对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湖泊流域,其所有资源,包括水体、土地和生物资源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们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因此,对于特定地方的湖泊流域生态系统,需要在地方层面上采取整体方式和系统方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解决湖泊生态环境问题。

为何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目的不仅仅是减少化学污染物,而是要考虑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在一个地方以系统思维推进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以整体的方式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土地、水和生物资源,促进湖泊流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湖泊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湖泊保护的具体实施,在地方以系统思维推进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在规划方面,可以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规划,有助于应对流域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问题;

二是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要求地方所有相关各方参与,系统思维有助于促进相关各方合作,地方相关各方的参与可以进一步增强以系统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

三是以系统思维推进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可以促进水质恢复又可以提高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湖泊流域水环境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系统考虑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多种因素,要制定系统性、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来实现水质保护目标。管理决策不但考虑化学因子,例如点源的有毒物质、溶解氧等,还考虑一些非化学因子,例如栖息地的破坏、泥沙以及湖泊水位,在一些情况下还包括地方法规、土地利用控制以及栖息地的恢复等方面的方案。

如何运用系统思维创新水质较好湖泊保护工作?

湖泊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提供水源、养殖水产、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支持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泊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湖泊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湖泊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湖泊流域种(养)殖业、旅游业、采矿业以及沿湖工业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一些水质较好湖泊面临着水质退化、富营养化趋势加重、湖滨湿地遭受破坏、湖面萎缩、威胁饮用水供给、损害公众健康、损害地方经济发展等严峻形势。针对水质较好湖泊日益面临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威胁,2011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启动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以系统思维推进湖泊保护工作。 系统推进地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要将环境保护和人们需求结合起来,考虑长期生态系统健康,培育经济繁荣和环境资源之间的连接,鼓励地方制定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促进地方积极参与水质较好湖泊保护政策的实施,不断改善具有重要饮用水水源或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环境质量。如何以系统思维推进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第一,国家层面制定宏观规划,明确水质保护目标,提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对策;第二,国家层面发挥中央部门技术优势,加强对地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地方层面按照系统思维编制并实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落实国家确定的湖泊保护水质目标,将本地区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国家相关规划和政策相结合;第四,国家建立环境绩效管理机制,加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