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什么?

出国旅游网 2023-03-30 12:42 编辑:admin 164阅读

一、24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节气组成

二十四节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立春 、 雨水 、 惊蛰 、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三、汉代时的春节并不是指正月的年节,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这个节气是?

立春

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并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示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四、二十四个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个节气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 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立春(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雨水(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3月5-7日):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春分(3月20-22日):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这天,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清明(4月4-6日):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谷雨(4月19-21日):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立夏(5月5-7日):是夏季伊始,气温显著长升高。   

 小满(5月20-22日):麦类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芒种(6月5-7日):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夏至(6月21-22日):炎热的夏天来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古称日长至,日影最短。   

 小暑(7月6-8日):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时暑气上升,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7月22-24日):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立秋(8月7-9日):秋季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秋天开始了。   

 处暑(8月22-24日):处是止的意思,处暑表示暑天到此终止。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9月7-9日):白露节前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逐渐转凉,昼暖夜寒,更易达到形成露水的条件,因而露较多、较重,呈现白色,所以叫白露。   

 秋分(9月22-24日):这天,太阳光又直射在赤道上,各地昼夜又一样长。   

 寒露(10月8-9日):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华渐浓,草木枯萎,这时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了,是气候逐渐转冷的季节。   

 霜降(10月23-24日):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现象。   

 立冬(11月7-8日):是指冬季的开始。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开始降雪,表示已经到了下雪的季节,但雪量还不多、不大。   

 大雪(12月6-8日):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开始大起来,地面出现积雪。   

 冬至(12月21-23):表示寒冷冬天到来和意思。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时称日短至,日影最长。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小寒(1月5-7日):表示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临,冷气积久而为寒,进入寒冬,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大寒(1月20-21日):大寒是天气冷到极点和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在数九寒天的三九,因而有冷在三九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