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节气为何是阳的,阳历不是民国时才传放中国吗,可24节气已有几千年了,古代时怎么用的
NO。24节气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发明的。都是按阴历即农历计算的。阳历是世界通用的,清末引入我国,后逐渐为我国人们接受并使用,并加进我国特有的24节气。
二、公历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回对应公历?
公历是西方人发明的,公历跟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是从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得出的东西,虽然两家的总结手法不一样,但都是描述一个东西,肯定是相当吻合的。
农历基础是以月相一个周期定的一个月,这样一来非常直观就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但中国是个农业国,种地这种事是跟太阳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体现了太阳变化周期的历法(就是前面说的地球绕日一周)。
三、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什么大寒小寒的和公历对应而不是农历呢
公历是太阳历,是按照日地的运行规律制定的。二十四节是符合日地运行规律的,按照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点的规律,把黄道每隔15度作为一个节气。所以二十四节和阳历是完全对应的,因为有闰年,日期也上下只差一天。
而阴历历是按月地规律制定的,它和地球公转一周作为一年的差距,使用闰月来弥补,所以属于阳历范畴的二十四节,和阴历对不上日子。
现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阴历的朔望月加上二十四节组成,二十四节只能和公历对应。
四、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还是阴历的?
是阴历的,24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五、24节气究竟是阳历还是阴历
24节气是阴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六、二十四 节气是关于农业的节气,好像是我国所独有的,那么为什么时间却跟公历相关呢?
农历基础是以月相一个周期定的一个月,这样一来非常直观就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但中国是个农业国,种地这种事是跟太阳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体现了太阳变化周期的历法。把描述太阳规律的历法套进描述月亮规律的历法里,其中的对应计算会变得非常复杂,但是同为描述太阳规律的历法的二十四节气跟西历就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