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分别有哪些?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特定的节令表,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其中二十个节气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立春(2月3日-2月4日);雨水(2月18日-2月19日);惊蛰(3月5日-3月6日);春分(3月20日-3月21日);清明(4月4日-4月6日);谷雨(4月19日-4月20日);立夏(5月5日-5月6日);小满(5月20日-5月22日);芒种(6月5日-6月6日);夏至(6月21日-6月22日);小暑(7月7日-7月8日);大暑(7月22日-7月23日);立秋(8月6日-8月9日);处暑(8月22日-8月24日);白露(9月7日-9月8日);秋分(9月22日-9月24日);寒露(10月7日-10月9日);
霜降(10月23日-10月24日);立冬(11月7日-11月8日);小雪(11月22日-11月23日);大雪:(12月7日-12月8日);冬至:(12月21日-12月23日);小寒(1月5日-1月6日);大寒(1月19日-1月21日);大寒(1月19日-1月21日)
说说24节气的具体名称时间...
立春: 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雨水: 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
惊蛰: 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 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停歇. 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
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 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
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 雨量增多, 春暖花开,天空清澈明朗,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另流行扫墓活动.
谷雨: 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立夏: 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
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顾名思义,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 小满后, 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
芒种: 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 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 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 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大暑: 在公历7月23日前后. 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立秋: 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
处暑: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
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
秋分: 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 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
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
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 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 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 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
大雪: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这天昼最短, 夜最长. 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
小寒: 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这时正值三九前后,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 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节气与公历(阳历)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民间流行有节气歌一首: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
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
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
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
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
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
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去日历上看,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