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临时救助金从哪里申请?

出国旅游网 2023-08-01 05:15 编辑:admin 282阅读

一、四川省临时救助金从哪里申请?

四川省的临时救助金从民政局申请,具体步骤是:

01、关注“四川民政发布”微信公众号。

02、救助事项,目前开放在线申请救助事项有: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

说明:群众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救助申请,并承诺所填信息真实准确。

03、操作案例:城市低保申请

1)新增救助申请

2)填写申请基本信息

说明:

1.页面基本信息标注红色星号为必填项,非必填项建议选填,信息越

全面越准确;

2.联系电话要求必须填写,方便工作人员联系;

3.申请信息可由别人代填,但信息必须真实准确;

4.地区填写户籍所在地;

5.页面显示:系统自动生成或自动计算无需填写。

04、操作如下:基本信息→暂村→家庭成员→附件,无问题后点击提交

步骤一:填写基本信息

步骤二:暂存基本信息

步骤三:编辑或新增家庭成员信息

说明:

1.点击编辑后,页面基本信息标注红色星号为必填项,非必填项建议选填,信息越全面越准确;

2.收入信息和支出信息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新增填写;

3.信息填写完成后,必须点击保存按钮;

4.如果一户多个家庭成员,点击新增家庭成员即可。

步骤四:上传附件材料

说明:

1.点击拍照按钮可以直接拍照低保申请书、收入证明和其他材料;

①申请书(手写申请书拍照上传)

②收入证明(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或邮政、农信社、工行、农行、中

 国银行、商业银行六家银行近一年的银行流水、无银行账户的承诺 书)

③其他材料(家庭成员的户口本、身份证、社保卡、残疾证(残疾人 提供)、结婚证或离婚证(有的提供)、离婚协议(有的提供)等 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判决书原件拍照上传;房产查询证明、所 有家庭成员签字按手印的财产查询授权书;刚性支出证明材料:因 病致贫提供看病的结算表和入院证明、出院证明等材料,上学的提 供学费等相关票据;有抚养人或赡养义务人的需提供相关人员的收 入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电话号码。备注:重度残疾人申请低保只需提供个人经济证明材料。)

2.根据附件类型进行分类上传;

3.上传成功后点击预览按钮进行查看,如有问题可删除重新上传。

步骤五:申请提交

说明:信息填写完成后,无问题后可进行提交,提交提示成功后即表示申请成功,如想查看申请进度,可参考步骤六。

步骤六:申请进度查询

说明:

1.在查询框中输入申请时的户主身份证号码,可查询申请进度

2.查看流程:即为查询此申请当面流程节点;

3.查看回复:即为工作人员给您的回复信息。



农村低保申请

特困人员供养

临时救助

都可参照以上步骤

二、家庭急救箱和急救包的特点有哪些?区别在哪里?

我在网上找了一下

四川斯沃斯安防设备有限公司给出的解释是:

1、急救箱密封性比急救包要好

2、急救箱的空间比急救包的空间大

3、急救箱里面的药品配备比急救包里面的多,而且可以自己增加日常药品。

你可以在百度里面搜索一下这个公司。

那要看什么配置需要什么包了,看你个人的需要把,你可以搜下盛冕科技,可以定制的。

家庭急救箱较大,东西较全。而急救包较小,方便携带,东西也较少。

一般家庭需要紧急处理的应该分为几种情况,如出血、骨折、扭伤、碰伤、发烧、过敏、中毒、入异物、癫痫、心脏病发作、痉挛、触电等。

因此面对以上几种情况急救包中应当准备以下用品:

出血:创可贴、消毒纱布、酒精棉球、碘伏棉棒、止血绷带

骨折:纱布、绷带、三角巾、夹板、安全别针

扭伤:绷带、 纱布、无纺布自粘胶带

擦伤:冰敷袋

发烧:体温计、退烧药

过敏:过敏药物

如果遇到地震、火灾等特殊情况还需要准备:急救毯(能保暖,能降温,能当担架,还能当反光背心)、安全剪刀、人工呼吸防护膜等。

还需要准备以下应急药物:

速效救心丸、肠胃药、感冒药、止泻药、便秘药、过敏药、止痛药、降压药等。主要是应对平时病症,如果突发疾病最好还是及时打电话就医,避免乱吃药耽误病情。而且,如果家中有小孩或老人,最好为他们准备应急的药物和用品,如儿童专用药物,老年的血压仪、吸氧器等。

箱子大东西全不方便

包包小东西少方便啊 哈哈

三、防灾减灾知识

17.1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17.2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17.3中国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50年代初,组织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工程体系,使常遇洪、涝、旱灾得到初步控制。70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强了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80年代以来注重了建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监测主要自然灾害的台网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大批有科研价值的观测资料。对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规律有了一些认识,积累了一定的预测、预报经验,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作出了较成功的预测、预报。各项防灾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有了一定进步。这些都是今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

17.490年代为国际减灾十年。从基本国情出发,中国既难以象一些人口密度低的国家那样采取严厉限制向灾害高风险区发展的策略,也无力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投资来降低灾害的风险度。针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总目标是:

(a)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b)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约束;

(c)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止灾情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17.5本章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水、干旱以及其他灾害,如地震、台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及病、虫、鼠等生物灾害的防治为主要论述对象,并涉及减少由人类活动导致灾害风险加重的问题。对于以人为因素为主的环境公害、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等问题,分别在其他有关章节中予以论述。

17.6本章设3个方案领域

A.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

B.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C.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

方案领域

A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

行动依据

17.7灾害管理是政府、有关单位与社会集团为防灾、减灾所进行的一系列立法、规划、组织、协调、干预和工程技术活动的总和,贯穿防灾活动的全过程,是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的中枢。

17.8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具备灾害源、灾害载体和受灾体三个条件,包含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因素。自然灾害的可管理性,体现在通过科学地规划与协调人类的活动,在顺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积极作用,有可能消除、削弱或回避灾害源,调节、控制或疏导灾害载体,保护、转移受灾体或提高受灾体的承灾能力,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灾害源,达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目的。

17.9灾害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灾害管理体制的健全。中国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经济不发达、技术起点低的困难条件下形成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灾害管理法制尚不健全,国家尚缺乏防灾的总体规划,灾害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以及协调运作机制均有必要加强。

目标

17.10本方案领域的目标为:

(a)健全灾害管理的法律、制度、规范及规划,提高其科学性、权威性与可行性;

(b)增强灾害管理的协调、监督、奖惩、教育机制,推动灾害管理体制的完善;

(c)促进灾害管理方式由部门、区域、环节、学科相分离的封闭式的单项管理向综合、系统、协调式的管理方向发展;

(d)提高社会发展与减灾防灾要求相协调的能力。

行动

17.11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

(a)制定综合的灾害管理基本法,洪水、地震等重大灾害的灾害管理法,部分配套法规,加强地方减灾立法等,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b)制定国家的减灾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经济建设与减灾工作协调进行;

(c)在国家减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自上而下制定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对已有的减灾规划重新审议,补充、提高、完善;

(d)制定各级政府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作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

17.12进一步加强灾害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中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的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机构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a)增强协调机构的职能:政府部门临时性协调机构下设常务性行政办事机构、可以依托的灾害信息管理机构和从事宏观灾害管理研究的专家组织;对负责统筹规划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的流域管理机构,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其管理权限和保障这些权力实施的各种措施,加强中央政府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支持和管理上的直接参与,协调解决流域治理中地方行政区域间的冲突;

(b)健全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和监督职能;

(c)制定提高行政领导灾害管理水平的培训计划,形成制度,长期实施;

(d)健全灾害调查、评估与统计的组织管理体系;

17.13加强和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管理的科学研究,主要活动有:

(a)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辩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三个部分;目前,急需开展重要经济开发区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合理确定城市灾害防御标准,科学制定防灾方案,优化防灾体系建设的实施顺序;

(b)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研究:根据灾害种类的空间分布、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风险度,结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进行区划,制定区域性的减灾对策与实施政策,组织协调行政区之间的减灾活动,对土地利用模式与经济发展布局作出合理调整;

(c)加强自然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灾害评估方法和标准。

17.14加强自然灾害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信息管理:

(a)筹建“国家灾害信息管理中心”,加强区域、部门之间灾害信息的交流与管理;

(b)在“国家灾害信息管理中心”、有关部门、地区、科研单位或大学有计划地建立不同层次的若干个自然灾害数据库;

(c)以年鉴或其他适当形式汇编中国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制建设、科技研究、对策实施等的年度进展情况,公开发行。

17.15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协调:

(a)加强学术交流,组织不同层次的灾害管理讲习班或研讨会;组织力量系统翻译、整理、研究各国有关灾害管理的文献,从中吸收有益的经验;组织必要的出国考察;

(b)灾害管理法规中有关海洋、大气、跨国河流等部分要与国际社会通行惯例相协调;

(c)增强与国际有关自然灾害管理组织的信息交流与交往。

B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行动依据

17.17防灾减灾体系是人类社会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抗御、承受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组织体系与防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

17.188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自然灾害总损失在增加,受灾面积也在增加,反映了防灾体系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必须大力加强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建设。

目标

17.19本方案领域的目标为:

(a)建立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提高社会防灾抗灾总体能力;

(b)加强灾害科学与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c)提高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速度,尽快消除灾害的不利影响。

行动

17.20加强大型防灾抗灾骨干工程的统筹规划与建设管理。同时解决重建设、轻管理、轻配套、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和关键时刻无力发挥作用等问题。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央、地方与社会集团在防灾工程建设上的投资分摊比例,对工程进行减灾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力求防灾工程产生多目标的综合效益。

17.21开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减灾综合对策的研究。针对不同灾种,不同城市发展的特点,制定协调各部门联合防灾减灾行动的规划,制定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减灾对策。

17.22建立城市和地区性的减灾综合实验区,探索在灾害测、报、防、抗、救、援等方面的总体经验和技术,积极推广有效的减灾防灾技术。

17.23开展减灾政策的研究。目前急需研究的问题有:

(a)实行灾害保险的政策研究;

(b)建立减灾基金制度的政策研究;

(c)分滞洪区应用后的补偿政策研究等。

17.24开展对各种自然灾害观测和监测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灾害监测系统。重点是:

(a)地震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

(b)灾害性天气、气候和洪水监测系统的研究;

(c)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

(d)海洋灾害监测数据实时收集系统的研究;

(e)大气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等。

17.25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

(a)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数值预报方法;

(b)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c)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d)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动态模拟技术和数值预报方法;

(e)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趋势的预测研究;

(f)多沙游荡型宽浅槽河流洪水演进预报模型的研究等。

17.26防灾、抗灾、救灾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

(a)防灾对策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

(b)防灾工程体系灾时优化调度方案;

(c)居民避难系统的优化设计;

(d)城市重点生命线工程的防灾保护与应急措施;

(e)救灾快速反应系统装备技术现代化;

(f)灾区大批死、伤、病人紧急处置、疫情控制、灾民饮食饮水清洁处理等医疗卫生技术等。

17.27加强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

(a)大力改善通讯系统;

(b)进一步发展海洋灾害警报传播分发系统,保障渔民和其他海上活动的安全;

(c)促进遥感等高技术在灾情监测与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17.28建立综合防治重大自然灾害的示范工程项目,如:

(a)淮河、太湖流域水利工程;

(b)海南防台风工程;

(c)四川省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

(d)山东省莱州湾海水侵染治理工程等。

17.29在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中,应大力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如:

(a)在灾害监测、信息处理、预警、预报、通讯联络等系统的建设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并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

(b)综合防治重大自然灾害的示范工程项目的国际合作,如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向国内外公开招标等;

(c)发展西太平洋沿岸国家区域海洋灾害联合警报业务,充分利用中国海洋灾害预警系统的资源和中国的地域优势,加强区域合作,逐步形成统一的业务系统;

(d)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争取国际社会的救援,以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e)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研究。

C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

行动依据

17.30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森林减少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是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和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及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17.31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灾害高风险区的开发在中国是不可回避的。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因此探讨发展规模、发展方式与防灾减灾保护措施的相互协调是最重要的。

目标

17.32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自然灾害。具体目标如下:

(a)预测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变化趋势,研究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b)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频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行动

17.33加强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灾害影响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a)开发建设项目是否对其周围环境引发灾害性后果;

(b)项目实施区域周围的环境是否对开发建设项目有潜在的灾害影响;

(c)重大工程设施设计标准、抗灾能力与保护措施的是否经济合理。

17.34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对破坏森林、草原、土地、矿山、海洋资源和破坏灾害监测、通讯、防灾设施等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与纠正,克服有法不依的现象。

17.35研究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关系:

(a)围湖造田与洪、涝、旱灾害的相关关系;

(b)毁林开荒、开垦草原与山地灾害、水旱灾害、风沙灾害的相关关系;

(c)地下水超采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关系;

(d)大型工程建设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关关系。

17.36研究人为因素引起的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a)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引起的地震、火、水、风、地面沉降等各种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b)大量施用农药引起的农业病虫害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

(c)矿产开发引发的自然灾害。

17.37探讨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可能性和减轻其危害的途径。

17.38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汲取世界的经验和教训。

《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

人生命,要守护,十条法则要记住,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有数。

一、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二、火灾: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三、洪水: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四、台风: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

五、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六、雷击: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七、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八、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

九、疫情: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

十、防化:化学品,有危险,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报警说明出事点,运输泄漏别围观,人在风头要离远。

人生命,重于山,防灾避险于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练,祝愿人人保平安,祝愿人人 保平安!!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我国最常发生的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和滑坡泥石流等5种,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至90%。1949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不断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建设。>>

2007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2300多亿元 我国遭受6年来最严重自然灾害损失

近15年来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年均直接损失近2000亿

我国每年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

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GDP1%-3% 2008年全国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较上年减少783人

自然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正确认识自然 科学应对灾害――访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洪水灾害: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中国可发生多种类型的洪水灾害,如: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山洪灾害、风暴潮灾害等。就全国而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最频繁、范围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暴雨洪水。

洪灾与涝灾的区别 2005年全国洪涝灾情

干旱灾害:中国水资源短缺,总体上严重缺水。全国60%的城市缺水,其中有110座城市严重缺水。 2005年全国旱灾及抗旱行动

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常态的社会生产系统以及生活方式。这样的系统对于气候的正常变化是能够应付的,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但当气候变化超出它的正常变化范围时,人类原来形成的社会生产系统,便不能适应,发生灾害。 气象与自然灾害

灾害性天气:台风 热带风暴 酸雨 沙尘暴 雪崩 泥石流与暴雨 龙卷风 雷灾

地震灾害: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活动的特征 地震观测 地震预报

地震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引发海啸 近几年全球发生的强烈地震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2.92万处,威胁人口3500多万,威胁财产超过万亿元。受2006年几次强台风影响,2006年1-9月份我国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共发生地质灾害95454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49%。 我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10年避灾4千余起

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地震海啸灾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热带气旋 风暴潮和潮灾 海洋灾害知多少 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遇到灾情如何自救

避灾自救常识图解 面对危机的五个怎么办 海啸来临时如何逃生

都市中遇到洪水怎么办 预防雹灾的办法 遇到泥石流如何脱险

地震后如何避灾自救 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室内怎样避震 户外怎样避震 野外怎样避震

如果被压怎么办 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震后施救和护理办法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怎样救助被埋压人员 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哪些重要措施

遭遇森林火灾的自救技巧 学生应学会的防火安全自救知识与技能

城市当心雷电灾害 户外避雷 防雷要诀 有人遭雷击怎么办 怎样防御雷击灾害

滑坡、崩塌对人类的危害有多大 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该怎么办 如何应对雨雪冻冰天气

1、遭空袭,听警报,拉闸断电最重要,携带食品应急包,根据引导屈身跑,有序进入防空洞,听从指挥要冷静。

2、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3、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4、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栓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5、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

6、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7、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8、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扩展资料:

地震发生时的几种情况及应对方法:

1、发生燃气泄漏时:

切断总电源,迅速离开现场;千万不要使用明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处;若被倒塌物砸压,应设法将脸朝向通风口,等待救援。

2、被塌落重物压住身体时:

查清压在身上的物体是何物,不要轻易移动物体或身体;检查自己是否受伤,若没有受伤,应根据情况向外缓慢拽拉身体;若已受严重外伤,应尽力用衣物等物包扎好伤口;若发生骨折,不要轻易移动,应等待救援。

3、埋在废墟中时:

树立坚定的生存信念;不要大哭大叫,应保存体力;尽量休息,闭目养神;寻找食物和水,维持生命,若无法找到水,可以用自己的尿液应急;若有伤,应设法包扎,多休息。

5.12防灾减灾专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