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环境的整体观点描述欧洲河流的水文特征

出国旅游网 2023-01-29 02:44 编辑:admin 160阅读

一、用自然环境的整体观点描述欧洲河流的水文特征

形成 主要是湖缘侵蚀作用:

1.原受断层作用陷落而形成低地。

2.因周围高原完整,形势封闭,后因多雨而逐渐积水成湖。

3.而后湖水逐渐侵蚀边缘,致湖水外泄出露形成

刚果盆地是个构造盆地,底部是基本上未受扰动的厚层沉积岩,形成平坦单调的地形,只有断层作用造成的一些零星分布的不高的陡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单调的景观。沉积岩是在内湖沉积的。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原始的刚果河(扎伊尔河)切穿盆地西缘,内湖才逐渐消失。现在盆地西南部的两个大湖就是它的残迹。盆地周围是相邻高原的边坡,其基底结晶岩广泛出露。

二、裕安区景点

裕安区景点有九公寨、独山革命旧址群、横排头、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西海生态园等。

1、九公寨:四周环山,孤峰峭立如高耸盛开莲花,山下东西淠河交汇,叠浪翻花蔚为壮观。

2、独山革命旧址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中共党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3、横排头:是皖西旅游区环状链式结构的骨干级之节点,是一处以水文景观为特色,以山水风光为依托,集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近郊型的风景区。

4、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整个园区既是瞻仰先烈、启迪后人的传统教育基地,又是思想和艺术相结合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学习、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5、西海生态园:位于安徽六安市西郊处,有着一座的西海农业生态园景区,这里幅员辽阔,山水风景元素丰富独特,观景休闲也是极好的一处选择。

三、信江的水文特征

信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61.1万t,占江西省年输沙量(2126.0万t)的12.28%,占入湖(鄱阳湖)沙量的14.34%,输沙模数168kg・km-2。2001年以前的单位面积输沙量在江西省五河中最大,且2006年单位面积的输沙量增加明显。

信江流域自上而下悬移质含沙量逐渐减少,上中游悬移质含沙量明显大于下游。以信江上游玉山水上饶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197kg/m3为最大,其次是信江中游弋阳站0.189kg/m3,信江下游梅港站悬移质含沙量0.120kg/m3为最小。

信江流域上下游年输沙量年际极值比在5.06-12.8之间,年输沙量最大值均发生在1973年。而年输沙量最小值信江上游发生在2002年,中下游发生在2004年。年平均输沙量Cv值在0.47-0.59之间。信江流域仅梅港站有泥沙颗粒测验项目。梅港站多年平均粒径为0.045mm,最大多年平均粒径为0.057mm。

注:图册资料来源 信江径流量全年分布很不均衡,季节性变化比较大,最大月径流量是最小月径流量的近11倍。多年平均入(鄱阳)湖水量为178.2亿m3,占入湖总水量的14.59%。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150mm。

根据1952一1979年的测验资料,枯水年年平均流量约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2左右,丰水年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59~1.71倍。 信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春雨多、夏炎热、秋干旱、冬雪少的特点。实测极端最高气温达43.3℃,极端最低气温为-14.3℃,多年平均最高气温R35℃,计25~43天,多年平均最低气温为Q0℃,计18一3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900mm,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978mm(资溪县),但降水受地形影响较大。怀玉山区玉山县和德兴市交界一带降水量在1800mm以上;武夷山区江西省和福建省交界一带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怀玉山区和武夷山区是江西省降水高值区。暴雨多、范围广、强度大,极易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暴雨主要由锋面和低涡切变线以及台风的影响而形成,信江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050mm。

从地势来看,东、南、北三面高,西北低,几乎成马蹄状。从地形特征来看,基本上是不整齐的长方形,东西直线长196km,南北宽86km,最大宽度120km,最小宽度40km,流域形状系数0.147。南北边缘均为山区,南边高程在800-1300m之间,北部高程在300-800m之间,下游为湖滨平原区,高程仅在16-22m之间,介于之间的干支流中游区为丘陵平原相间地带。流域内河源段属深山区,紫湖至玉山段属浅山区,玉山至上饶、贵溪、余江段属丘陵区,余江至分流口属平原区。

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流域面积60%,其中山地占44%,低丘岗地和平原占40%(其中平原仅占2.4%)。 流域内多是由砂岩风化而成的红壤、棕壤、灰棕壤、紫色沙壤土及冲积土,植被条件较差。 信江盆地 信江盆地处于赣东北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之间近东西向狭长的谷地内,西起抚州东乡,东至上饶广丰,面积3148km2,东西长180km、南北宽10~40km。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接合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由裂陷盆地到断陷盆地的演化历程,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陆相碎屑岩系。白垩纪之后经历了喜山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作用,盆地内红层分布区形成了大量的丹霞地貌。 森林破坏。信江流域森林破坏的主要形式包括乱砍滥伐;重采轻育,采育失调,采育失衡;矿山开发,森林被毁;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如毁林种果、陡坡垦殖、开山造田;工业建设,如修铁路、造公路、建工厂、搞工业园区;炼山造林;森林火灾等等。2008年,信江流域林地面积只有82.3万hm2,占江西省有林地面积的9.4%;活立木蓄积量2816万m3,占江西省活立木蓄积量的8.0%;森林覆盖率仅为56.0%,不仅低于江西省平均值60.05%,也低于“五大河流”中的赣江流域(63.0%)、修河流域(62.2%)和饶河流域(61.6%),只比抚河流域森林覆盖率(52.8%)高。

山体破坏。由于开山修路、挖山采矿、采石、采砂以及切坡建房,信江流域许多山体已遭受严重破坏,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了山地风景景观,更严重的是由此引发多种地质灾害,如采矿区崩塌、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

耕地破坏。耕地破坏源于下列原因:一是工业建设破坏耕地,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导致大量圈地运动,致使大片良田丧失;二是农业发展破坏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分别经营耕地,导致耕地小块化、破碎化,耕地实际使用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三是自然灾害损坏耕地,江西省20世纪80-90年代,每年因灾废弃耕地1292hm2,其中1992年一年废弃耕地1547hm2。2005年江西江西省因灾毁坏耕地面积高达9.7万hm2。其中,10%左右发生在信江流域各地。 大气污染。首先,大气污染程度如何,往往集中表现为降水pH值的高低和酸雨频率的大小。据对江西省气象局13年(1991~2003年)的资料分析,信江流域降雨的pH值平均为4.7925,比江西省降雨的平均pH值4.9431低0.1506个单位,表明信江流域的酸雨强度超过了江西省平均水平。

土壤污染。信江流域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大致包括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而且污染源多、危害重。

水质污染。据取样分析,1998年信江水质达标率只有46.2%,1999年仍只有46.2%,2000年提高,也只有76.9%,2001年达到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