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润半湿润高寒山景观区
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
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指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阿尔泰北段等地的年平均气温≤0℃具湿润、半湿润气候特点的高寒山区景观区。
(1)采样密度要求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为1点/1~4km2。在交通特别困难的地区采样密度可适当放稀,一般放稀密度不低于1点/16km2,在1~2点/4km2的区域,采样点密度应不小于1.5点/4km2。
图4-9 样品加工流程
图4-10 组合样编号流程图
(2)布点原则
①根据采样密度选择布点位置:(a)1个点/1~4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1~2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3km的一级水系,应进入水系加布采样点。三级水系下游和四级水系布设控制点。(b)高山峡谷区羽状水系发育,在羽状水系分布区,一般只在长度超过2~5km的水系沟口上方采样。长度超过5km的水系应增加取样点。羽状水系密集时,应在2~3个水系沟口取样,然后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适中水系或最大水系,并在记录中注明;也可按一定间距,选择支沟采样。
②要考虑采样点的均匀性和采样布局的合理性。
③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70%以上。
④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域面积一般不小于所用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1/2,不大于其2倍。
⑤注意减少行走路线及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3)采集样品的要求
①采样点按网格编号。应选择以4km2为采样网格作为采样单元进行采样点编号。原则上每个网格内至少应有一个采样点。在图上以图幅为单位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顺序编排格子号。格子内的样品号用阿拉伯数字并用英文字母作脚注。如3号格中1号样品,记为3A;2号样品记为3B。编排格子号、在地形图上制作编号表和重复取样的要求同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规定。
②应采集细砂、砂、砾等物质,严禁采集淤泥和表层含泥炭较多的淤泥。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代表性,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50~100m)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样品量应保证样品过筛后量大于300g。
③采样部位。采样部位为现代流水线,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选择有利沉积物聚积的水流变缓处、河道转弯内侧、大石背后等部位。在干河道或很少流水的河道中取样时,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如河道很宽应在河道不同部位或在紊流多点采样,并注意排除风成物质干扰。
(4)手持GPS仪要求
野外采用GPS定点。采样点应正确标绘在野外工作用手图上,GPS定点误差不大于50m。每个采样点在野外均应留有标志。每日野外结束后要将手图上的采样点及其编号着墨。在1∶5万(1∶10万)图幅或一个阶段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GPS点位坐标转绘在地形图上,转绘的点位误差应小于100m。
(5)野外采样注意事项、记录、样品加工和分析同“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有关规定。
注:暂定样品在野外过60目筛,选用-60目粒级;取100g送实验室分析。另取200g送交样品库保存。样品装在特制的样品瓶或纸袋内,并标出样品号和所在的1∶5万或1∶10万图幅号。
一般只作单点样分析。大致以50个号码为一小批,一个1∶10万或1∶20万图幅为一大批,进行送样分析。每一小批中留出5个号码,分别插入一个重复样(可编成密码)和相应监控样(插入方法同内地沿海区)。
2.干旱、半干旱高寒山景观区
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中西段、冈底斯山、唐古拉山中西段、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天山、祁连山中西段、阿尔泰山等地。
(1)采样密度要求。该区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由于区内干旱少雨,流水搬运作用相对较弱,水系沉积物迁移距离偏短,基本采样密度为1~2点/4km2,平均采样密度应不小于1.5点/4km2。在通行较方便区段可适当加密,在通行困难、雪线附近可适当放稀,一般放稀密度应不低于1点/16km2。
(2)样品粒度。该区风积物分布普遍,为消除或减少风积物干扰,采样粒级一般应选择-10目~+60(80)目。在新疆的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天山和阿尔泰山选择-10~+80目,其他地区为-10~+60目粒级。
(3)该区水系发育但众多水系少见地表径流,多为干沟和干河谷。雨季偶有阵发性洪流。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在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现代洪流通道上(或干沟底部)采集,注意避开风成沙堆积部位,选择在粗细混杂和砾石成分复杂地段采样。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30m~50m范围内或横切河床多点采集组合样。
(4)采样重量。要保证过筛后的重量不少于300g。在少数植被比较发育的沟谷,采样时应选择在流水线明显的部位采样,或在沟底挖至出现明显冲洪积堆积部位,采集粗细粒混合的冲洪积物样品。禁止采集含有机质较多的褐土和淤泥。在采样点30m~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
(5)羽状水系分布区,在采样单元内应选择多条并列水系采样并组合成一个样品,样点标在中间水系,其他采样水系可用箭头指向样点位置。
(6)野外定点、记录、样品加工处理、送样、成图比例尺等同“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相关规定。
3.高寒湖沼丘陵景观区
高寒湖沼丘陵区系指海拔3500m以上、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形起伏较小、分布有较多沼泽或湖泊的自然地理景观区。该景观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可可西里地区和藏北的羌塘高原。区内由东向西气候由半干旱至干旱,风积物分布普遍。江河源区水系发育,水系中、上游和低洼处分布有发育有沼泽湿地咸水湖泊;青藏公路以西、可可西里和羌塘高原,地势较平缓,水系较发育,但流水搬运作用较弱,为内陆水系,水系下游多为咸水湖泊,岸边有盐沼分布。
(1)采样密度要求: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本采样密度为1~2点/4km2,平均采样密度不得低于1.5点/4km2。在通行条件较好区段可适当加密;在通行条件较困难或雪线附近可适当放稀。
(2)布点原则:①采样密度1~2点/4km2,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三级水系内,四级水系应布设控制点,长度为1~2km的一级水系口,长度>2 km一级水系内应增加采样点。羽状水系分布区,除多条羽状水系采集组合样外,应在主水系布置控制点。②采样密度小于1点/4km2的地区,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三级水系及大于2km的一级水系口上,四级水系可布控制点。③采样点布置要合理,即在采样单元内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同时应注意采样点要分布均匀。最上游采样点控制汇水域一般不小于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1/2,不大于其2倍。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的70%以上。
(3)样品采集应选择在现代流水线上冲洪积物成分复杂且粗细粒混杂堆积部位。在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样。由于区内风积物分布比较普遍,采样时注意避开风积物。采样粒级为-10目~+60目。采样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300g。
若采样区内水系多见紊流,样品采集应在多条紊流线上多点采集组合样。若一、二级水系上游多见植被或风积物覆盖,采样时注意选择明显流水线或下挖至有冲积物的部位采集样品。
4.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
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区。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指年降雨量<150mm、年蒸发量>2500mm,气候极其干旱、植被极端稀疏、发育荒漠植被和干旱荒漠土类的地区。
在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可在下列地区开展区域化探工作:
(1)荒漠、半荒漠丘陵山区。
(2)地形起伏不大,干沟不发育的石质剥蚀戈壁(岩漠)或有较多基岩崩解物分布的碎石质剥蚀戈壁区。
一般在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小于土壤测量面积的同一测区,可同时选用两种测量方法,也可选用覆盖面积大的土壤测量,如何部署工作,视工作区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
(1)水系(或干沟)发育的山区和残山丘陵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
(2)石质戈壁、戈壁残山和碎石戈壁区: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壤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在残山丘陵和羽状水系发育区,为1~2点/km2。其布点原则可参考“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的有关规定。
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很少见地表径流,几乎全为干沟和干河谷,洪水期偶有暂时性水流。不少地区沟谷宽阔,有多道流水线或辫状流水线。因此,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在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现代流水线上(干沟底部)采集;注意避开风成沙,采粗粒级物质。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附近河道30~50m范围内或多条辫流流水线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
风成沙干扰是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含量稀释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区风成沙干扰水平的差异使元素含量分布出现假趋势和失真分布。为消除或基本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可截取不含或少含风成沙的-4目~+20目的中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截取所需粒级可在采样现场直接进行。截取后的样品量不应少于300g,其风成沙含量应小于样品量的10%。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定点、样品编号、记录、样品组合加工可参考“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的有关规定。
在碎石质剥蚀戈壁和石质剥蚀戈壁地区应采用碎屑为主的残积土壤测量,采样密度应为2点/km2。可按测线或按正方形网格布点。编号方式同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
以碎屑为主的土壤测量,应剥去含风成物质的表层,取以岩石碎屑为主的残积土层,筛取-4~+20目料级样品,严禁在地表采集来源不明的转石或岩块。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应在采样点距前后三分之一范围内五点取样组合成300g的样品。取样点在野外应留有标志。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土壤测量记录卡。
土壤样品的采集部位和粒级:
(1)疏松层上部含有风成物质或为腐殖土风积层时,应穿过风成物质层在残积层取样,样品颗粒应具棱角或半棱角状。为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应截取-4目~+20目之间的粒级。
(2)在钙积层和盐渍层发育区,应避开钙积层和盐渍层富集部位在基岩上部风化碎石取样。取样粒级,截取-4目~+20目粒级。
土壤测量野外均采用GPS为主、结合地形图进行定点和进行航迹管理。定点要求、样品编号方法、重复取样、样品组合与加工、送样等均同基岩上部风化碎石。
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95%以上的采样格子(大格)应有采样点分布。
在工作图幅内用不同介质取样时,应分别标出其取样范围,在标出各自的取样范围后,也可以统一成图。
5.森林沼泽区
森林沼泽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大兴安岭中北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和千山等地。区内被森林覆盖,植被十分茂密。在山脊附近,地势较平缓,河谷及排水不畅区段出现沼泽。区内水系发育,二级水系上游及大多数一级水系不明显且冲积砂砾少见,多被沼泽所替代,沟内多为泥炭、有机淤泥和多年宿根性草本植被。森林沼泽景观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
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采样密度为1~2点/4km2。视通行难易程度和水系发育程度可适当加密或放稀。
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三级水系上游区段和长度1~2km的一级水系口附近。长度超过2km的一级水系内应增加布点。三、四级水系应适当布设控制点,避免失控面积过大。
羽状水系和放射状水系可将数条水系子样等量进行组合,样点标在中间水系,子样点用箭头指向中间样点。
布点时应注意样点的合理性,应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同时应考虑采样点的均匀性,应不出现连续3个空白采样单元(4km2)区域。采样点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的70%以上。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汇水面积一般不小于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1/2,不大于其2倍。
采样粒级为-10目~+60目的砂砾质水系沉积物,采样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300g。
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有利于砂砾质沉积和各种粒级混杂堆积的现代河道活动流水线上。避免在早期河漫滩及岸边泥炭堆积和有机质淤积部位采样。为增加样品代表性,应在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样。为减少或避免有机淤泥混入,防止胶结假粒级,样品应在野外就地或选择不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异地水过水筛。
野外定点、样品编号、重复取样、样品加工等同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要求。
在沼泽发育和流水线不明显的草皮沟,应尽量寻找有利于冲积物堆积部位或下挖在早期冲积物堆积层采集样品。如采集不到样品时,可沿上游汇水域两侧山坡均匀采集五点组合样取代该点样品。
森林沼泽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要求:
(1)在水系不发育区段应使用土壤测量。使用土壤测量的区段主要分布在山地两侧与平原过渡带偏山地一侧、地势偏低的玄武岩盖区等。
(2)土壤测量采样粒级与水系沉积物测量相同。初始样品中混有较多黏土质等细粒级,应使用水筛法去除-60目细粒级和有机质,水筛时应注意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
(3)土壤测量的采样密度。2点/km2,应在采样单元内均匀采集3~5点的组合样。
(4)采样部位应避开或穿过有机质和黏土层,在基岩上部风化碎石层采样样品,严禁在地表采集来源不明的转石或岩块。
(5)野外记录使用土壤测量记录卡。
6.半干旱中低山丘陵景观区
半干旱中低山丘陵景观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即大兴安岭中南段(乌兰浩特以南)、辽宁西部、河北、山西等地。该景观区水系发育或较发育,山地两侧局部区段地势趋平缓,水系不甚发育。植被较茂密,风积物分布普遍,在部分较平缓的一级水系或风积物堆积或植被发育、流水线不明显。
半干旱中低山丘陵景观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的测量方法。采样粒级因风积物粒级分布各地具有差异性,大兴安岭中南段为-4~+40目,河北、山西和辽宁西部等地为-10~+60目。
(1)采样密度。采样密度为1~2点/km2,视通行难易程度可适当加密或放稀。水系沉积物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和三级水系上游,三、四级水系应布设控制点,长度为1km的一级水系口应设控制点,长度大于1km的一级水系内应加布采样点。在羽状水系或放射状水系分布区段,应在数条水系内采集组合样。采样点控制面积应不小于测区面积的70%。
(2)采样布置原则。采样点布设应注意兼顾合理性和均匀性以及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应最大限度控制上游汇水域为原则。最上游采样点控制面积应不小于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1/2,不大于其2倍。
(3)采样部位。采样部位应为现代流水线,应在砾石成分复杂、有利于砾石颗粒大小堆积部位采集样品,应避开风积物、有机质堆积和人类活动沾污部位,应最大限度代表上游汇水域基岩化学成分。
(4)采样代表性。为了增加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前后约50~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样。
(5)采样粒度。采用土壤测量,采样粒级应与水系沉积物测量粒级相同。
(6)土壤采样。土壤测量密度为2点/km2。在采样单元内应均匀分布的5点采集组合样,或沿测线在2/3点距内5点采集组合样。土壤测量采样部位应为基岩上部风化碎石层,采样时应剥去或穿过地表有机质或风积物堆积层或黏土层,应避免采集盐积物。采集的样品颗粒应具棱角或半棱角状,岩屑颗粒岩性单一。严格禁止在地表采集来源不明的转石或岩石碎块。样品加工应使用不锈钢筛,筛取-10~+60目或-4~+40目,过筛后样品应不少于300g。
野外定点、样品编写、重复取样、样品记录等同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
7.岩溶(喀斯特)区
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云南东部等地的以溶蚀作用为主的热带(部分亚热带)岩溶类型区。
根据采样环境和工作条件可将岩溶区划分为4类: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峰丛、峰林谷地;峰丛、峰林洼地;岩溶平原(包括大面积的盆地)。
(1)采样方法和采样密度
1)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一般有一、二级水系发育和临时性水流。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采样密度1点/km2,采样方法与“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相同。当无水系时,可在洼地底部采集土壤样品代替。土壤样品在采样点附近1/3点距范围内2~3处采集,组成一个样品。
2)峰丛、峰林谷地。往往以开放式水系和半封闭式串珠状洼地并存为特征。采样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水系沉积物测量点主要布在谷底,采集活性沉积物或洪积土壤样品,平均采样密度1点/km2,土壤样品在洼地近底部采集坡洪积物。该类地区洼地多大于0.3km2,在1km2采样格内择其大者采样,在采样点附近100~200m范围内多点采集合成一个样品,采样密度一般1~2点/km2。
3)峰丛、峰林洼地。洼地多为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且洼地面积较小,多在0.3km2以下。采样方式以土壤测量为主,水系沉积物测量为辅。采样密度1~2点/km2。土壤测量点主要布置在洼地底部最低处,采集坡洪积土壤样品。当洼地<0.3km2时,可在2~3个小洼地采样合成一个样品。半封闭式洼地有流水线时,可采水系沉积物样品。
4)岩溶平原或盆地。可采用土壤测量和塘积物测量:
◎土壤测量:平均采样密度2点/km2。在平地中相对低洼的部位布点。注意避开外来堆积物的干扰,取残坡积物。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在取样点周围1/3 点距范围内2~3处采集并合成一个样品。
◎塘积物测量:平均采样密度1点/km2。采样点布在受水面积较大的天然水塘(与河流无联系)。在水塘边侧距岸边1~3m的浅水处或出水口附近采集。采样时在15~30m范围内选取3个取样点,穿过表面污泥层(一般10~30cm)取大致等量的塘积物,合成一个样品。
(2)采样粒度
岩溶区土壤、塘积物、水系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黏土,采样粒度对区域化探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取20目以下或60目以下均可。样品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300g。
注:同一矿床形成的土壤异常、水系沉积物异常、塘积物异常,其元素组合、强度和规模均无显著差别。在岩溶区进行区域化探时三种方法混合使用,一起直接成图。但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疏松沉积物和覆盖物中大多数成矿和指示元素强烈次生富集,在同一幅成图时必须进行区别。
(3)样品编号、野外定点、重复取样、样品加工组合
岩溶区样品编号、野外定点、重复取样、样品加工组合、送样等均与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要求相同。
(4)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统一使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记录卡。土壤测量采样位置(49列)的代码可规定为:沟底、谷地为1;山坡为2;山脊为3;洼地中心为4;平坡或缓坡台地为5。
塘积物测量使用塘积物测量卡。塘积物测量卡可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卡的基础上改制。主标识符定为6;41列记录取样地点在水塘中的相对位置:岸边浅水处为1,水塘中部为2,出水口处为3,入水口处为4。
在工作图幅中,成片岩溶区面积大于400~500km2时,应将岩溶区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子区,使用岩溶区工作方法,并分别统计各类地球化学参数和圈定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