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国内对比

出国旅游网 2023-02-01 10:43 编辑:admin 211阅读

花岗岩是大陆上出露面积最广的岩浆岩,花岗岩景观也是最重要的岩石地貌景观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花岗岩最发育的国家,花岗岩分布面积达86×104km2,占国土面积的九分之一强,特别是在华南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分布面积更广。据前几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以花岗岩地貌景观为主构成的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景区40多处,单个花岗岩地貌景区年收入超亿元的有13 家之多,(陈安泽,2007),这是可持续开发的“绿色矿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千姿百态,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旅游休闲、科普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有:内蒙古的克什克腾,黑龙江的伊春,辽宁的千山、医巫闾山,北京的莲花山,天津的盘山,山东的泰山、崂山、大泽山和昆嵛山,陕西的华山、太白山,山西的北武当山,河北的祖山、蝎石山,河南的宝天幔、渣岈山、神灵山、鸡公山、石人山,安徽的黄山、天柱山、牯牛降、九华山,湖北九宫山,四川贡嘎山,江苏的云台山、灵岩山、天平山,江西的三清山、武功山、梅岭、九岭山,福建的太姥山、石牛山、鼓山、鼓浪屿、万石山,清莲山,浙江的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湖南的衡山,广东的罗浮山、白云山,广西的桂平西山等等。这些花岗岩山体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 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以35°N为界线,南北表现出不同的花岗岩特征,界线以北以物理风化为主,花岗岩比周边的灰岩地貌抗风化能力差,造型石较少;界线以南花岗岩地貌以化学风化为主,抗风化的能力比相邻的灰岩强,造型石较多(崔之久等,2007)。

普通游客普遍认为三清山就是“小黄山”,从地质地貌的角度看,其实不然,下面我们着重对比一下这对“孪生兄弟”。

从大地构造背景看,两者均位于扬子与华夏古板块缝合带附近的江南古隆起部位,区域的地层也十分相似,从小的构造单元上看,黄山位于扬子板块的南缘,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断带西段(袁万明等,2011),三清山位于苏州-德兴缝合带南侧的怀玉山构造单元。从岩体的形成年龄看,两者属早白垩世晚期,但黄山可能要稍早于三清山。从区域的花岗岩类型看,山体本身均为A型花岗岩,但三清山地区发育完整的I-S-A型演化序列花岗岩田。从岩性组合和空间分布特点上看,黄山有四期,从边缘到中心依次为细粒含斑花岗岩、中细粒斑状花岗岩、中粒似斑状花岗岩和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陈安泽等,2008),三清山为三期(即三相)+补充期。相似之处是岩体的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含量和特征参数十分类似,不同期次花岗岩均呈侵入接触关系,最后一期侵位于早期的花岗岩中,形成地貌上的最高峰,不同之处是黄山基本呈同心圆环状分布,具有“中高外低,中新外老”的特点,而三清山不同期次岩体在空间分布上没有规律,呈不规则出露。这暗示黄山岩体可能是岩浆就地分异结晶的结果,三清山岩体是深部分异后侵位的。在山体剥蚀程度上,三清山的剥蚀程度比黄山山体更浅。在景观类型和特色上,“黄山式”和“三清山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前者可用“壮美”来概括,后者用“奇秀”来形容。黄山的微地貌景观不如三清山的集中,密度比三清山小。从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而言,“黄山式”峰林圆状顶较多、锥状峰较少,属壮年早期,“三清山式”以锥状为主,处于幼年晚期和壮年早期的阶段,“黄山式”要早于“三清山式”,这与岩体测年的结果是吻合的。从地貌成因上看,黄山是世界上构造切割和冲刷侵蚀作用为主,后受到第四纪冰川刨蚀作用(李四光,1936;注:黄山的冰川作用存在长期的争议)叠加成因的花岗岩峰林的典型代表,三清山是世界上构造侵蚀和外动力作用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最完美、最杰出的代表。两者详细对比见表7.1。

表7.1 三清山与黄山对比简表

(据张舒等,2009;张招崇等,2007;刘细元,2005等;袁万明等,2011等资料整理)

下面再从美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学价值的角度作进一步比较。

(1)两者的美学价值内涵、艺术品质和文化底蕴不同

黄山整个山体体量较大,组合结构较为松散,景观分布亦较为分散,体现为雄伟壮观的气势。而三清山相对体量较小,但结合紧凑,景观也相对集中,尤其是主峰中心部位极为突兀,更体现出“峻峭挺拔”的整体形态。

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景观优势显著,不仅峰林、峰柱、峰丛等各种类型景观齐全丰富,尤其以造型石景观最为典型,其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等石景,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其体态、神韵、尺度、比例均精彩绝伦,惟妙惟肖,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极品,为任何大师雕塑艺术所不能及,被推崇为“中国乃至世界造型石构造景之第一自然模本”。而黄山在造型石景观上虽也不乏精美之作,但其数量、规模和成景艺术品质上均略显逊色。

三清山花岗岩山体中大小水系纵横,瀑溪遍布且终年水量稳定,全山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由此而形成的花岗岩景观与植物、水景、云雾完美组合,呈现出梯级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色,这在同类花岗岩山体中实为罕见,更突出了三清山“雄中藏秀”的艺术品质与风格韵味。而黄山由于植被和雨量、水量不及三清山,多见山头裸露,溪流、瀑布也多为季节性景观,展现出的是颇似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被称为“枯山水”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黄山由于山体庞大而雄峙,顶端植被较少,宜于登高远眺和俯视,景色壮观而一览无遗。三清山则由于山体构成及植被生态环境不同,其景观分布由峡谷至峰顶呈立体结构全方位展开,风景游览的可进入性、选择性极佳,为游览者在多角度、多方位及不同高程的欣赏视觉方面,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三清山具有深厚的道教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道教建筑的博物馆”,充分反映了中国道教“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印证了历史的久远及工艺的精湛,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稀有珍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在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上显和谐完美。而黄山是一处近代尚得以发掘的“闺秀”,历史文化蕴涵不及三清山深厚。

从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三清山和黄山虽同属花岗岩地貌,但两者的地貌特征、成景效果、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感受和意境却有所不同。

(2)两者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不同

表7.2 三清山地质公园与黄山地质公园野生动植物比较

(据三清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2009)

三清山的珍稀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整体上优于黄山(见表7.2),且在以下四方面有显著不同:一是地带性植被类型不同,三清山地区是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黄山是北亚热带温湿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二是已查明的生物丰富程度不一,三清山地区高等植物2373种,脊椎动物数量401种,而黄山分别是1805种、297种;三是黄山处在指示物种总热点值为14.55的浙皖低山丘陵地区,而三清山地区毗邻总热点值为25.10的浙闽山地(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研究,2003);四是关键物种的分布状况不同。三清山地区分布有世界上罕见的大面积的华东黄杉群落,可能是松科黄杉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另外,2000年三清山地区发现了消失近一个世纪全球极度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叶建华,2010),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黄喉鹛的提供了天然的栖息繁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