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分析印度电影的特点?

300 2023-12-20 18:05

大多数看过印度电影的观众,一定都对其中的歌舞表演有着深刻的印象。 极具民族特色的印度舞蹈是印度电影在世界影坛脱颖而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印度每年的电影产量多达900-1000部,其中歌舞片大概有500多部。歌舞在当代的印度电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傻大闹宝莱坞》作为印度口碑与票房双赢的印度歌舞电影,其中除了深刻的剧情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实现了剧情融入,情感表达,主题反映上的创新。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一窥印度歌舞电影的反思与创新。

一、歌舞与剧情相结合

印度电影的创新之处多在于载歌载舞,节奏明快的舞蹈场景,体现出了印度独特的民族标志。印度的舞蹈最初起源于宗教祭祀礼仪活动,印度人民认为舞蹈是由印度教三大神灵中的湿婆神所创造,因此用歌舞来表达对湿婆神的尊重与敬意。

《诗·大序》有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传统的印度歌舞片中,歌舞片段所占的比重较大,我们也称影视舞蹈(宝莱坞舞蹈),但其突出强调歌舞表演,反而忽略了剧情的合理性。

而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逐渐开始脱离为了歌舞而歌舞的局限性,不会让剧情与歌舞相分离,更多时候是歌舞为剧情而服务。

据说之前,印度曾经规定每部电影要有一定比例的歌舞场景,因此”一个明星,三个舞蹈,六首歌曲“,渐渐成为印度电影的一种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束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中都会出现一些脱节的表演。

在一部长达3小时的宝莱坞电影中,往往会有3个以上的舞蹈场景,且歌舞片段一般不会少于3分钟,由此,印度电影有了“无歌舞不成片”的传统,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电影。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电影中,出现一些和剧中人物在行走,或者做着各自的事情,突然下一秒,随着主角一起步入舞蹈表演当中。

这种硬性的加入,使得电影的情节出现暂时间断的尴尬场景,让人不禁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不管电影中正在上演怎样的情节,一段歌舞之后,打断了原本的叙述流程,让观众很难衔接之前的剧情,对电影也失去了兴趣。

如果说歌舞元素是印度电影的标配,那么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歌舞元素已经与电影情节紧密结合了,它不仅推动情节发展,与剧情紧密结合,更是通过歌舞这个载体,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主要内容与情节。

比如电影开头部分的镜头,开始寻找兰彻之旅时,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随之而起的是歌曲《他像风一样自由》,优美的旋律仿佛是在讲述着兰彻的故事,告诉观众兰彻就是这样如风的自由人,也为找寻他的故事奠定了伏笔。

有一段镜头以女主皮娅的视角,在宫殿,雨中,月光下,跨时空欢快的舞蹈场景,体现两个人的爱情进展。

其中很多镜头都在引导关注两个人的爱情,比如皮娅与兰彻在一起欢快的跳舞,而不理睬自己的未婚夫;和兰彻一起围绕在父亲身旁,父亲吹胡子瞪眼睛,两个人载歌载舞。

兰彻和皮娅两个人,不打不相识,从误会到和解,再到最终相互倾慕在一起,影片通过这段歌舞向观众交代了两人水到渠成的爱情,暧昧情愫,互诉衷肠,欲言又止,若隐若现,使观众在了解了前因后果之后,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会觉得尴尬和突兀。

在这段音乐中,歌词部分也写出了两个人的心在慢慢靠拢,“我那颗傻傻的心在砰砰演奏,轻快跳跃”,“鱼啪啪地下着,风呼呼地刮着,雨点跳着华尔兹”,“明亮的夜晚啊却如此寂寞,来抱着我吧,我的爱人”,为后来两个人真正在一起做了铺垫。

影片中兰彻有一句口头禅:All is well(一切顺利),一段段恰如其分的歌舞诠释了他积极乐观的心态,就算不能解决问题,也能够暂时平复情绪,打败内心的恐惧,获得直面困难的勇气。这也是贯穿电影的一个主要主题,多次强调让观众印象深刻。

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在剧情在融入方面,不再让影片中的歌舞尴尬独立出现在剧情之外,反而是能够更好的补充故事细节,推动情节发展,能够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歌舞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丰富歌舞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意境深远。

二、与情感合理结合

印度传统歌舞片,许多故事情节过于戏剧化,并不能体现出主人公的真实情感,表演不到位,舞蹈太出镜,导致不能精准地体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而现在这个印度电影蓬勃发展的时代,故事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情感的表达。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里, 歌舞音乐能够随着人物的情绪和情感流露的变化,映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之前的传统印度电影,为了给观众营造欢快的气氛,摆脱现实的烦闷,影片中的音乐都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服饰亮丽,俊男靓女,众人漫舞,使观众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感受到热闹的气氛。

但是这些欢乐的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场景,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变换的场景,与主人公的情感表达有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滑稽与尴尬。

印度的舞蹈动作讲究手、脚、眼的配合,这些可以表达出舞蹈者的情感和心境。手语动作是印度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演员可以单手做出28种不同的手语动作,双手可以做出24种。舞蹈中手、脚、眼三合一,在表达出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展现出了印度的民族特色。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片中的歌舞开始作为重要的转折点,对渲染环境气氛,人物情感提升和观众情绪调动起到了很重要的过渡作用,能够让人物的情绪表达更加丰满。

影片中,插曲《给我阳光》道出了悲剧人物乔伊对印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控诉,插曲动人的歌声配合着积极的曲调,却由于乔伊无奈的镜头,有几分悲天悯人的叹息,增添了电影悲伤的韵味,也为他自杀埋下伏笔。

歌词“希望有一刹那,让我为自己而活”,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在接下来的兰彻制作了遥控飞机模型,飞上了天空,每个人的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表的时刻,飞机越高,却看到了悲惨的一幕:乔伊自杀了。

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巨大反差,使影片的情感更具有穿透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所有的观众都能够隔着屏幕感受到悲伤,达到了共情的效果。

这样歌舞表演与情感结合有很大的益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01刻画人物形象

电影中“以人为本”的诉求,让电影中的人物展现不再仅仅依靠对白与音乐,这些并不能完全准确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舞蹈的加入,增加了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面部和肢体的变化,呈现出了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02提升艺术美

印度舞蹈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和节奏下,通过肢体不同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动作与造型,在服装的装饰下,动作的优美中,体现了民族特色,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美。

03展现多元性

很多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仅仅是对白形式,不仅让观众看得疲惫,产生视觉疲劳,也容易让电影情节拖沓,没有新意。而印度舞蹈与电影融合之后,两者产生了互补的作用,都更加完善多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舞蹈在印度电影中,表达了主人公欢乐、开心、悲伤、痛苦的情绪,真情实感让观众深有感触,连连叫好,可以说歌舞的作用是印度电影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傻大闹宝莱坞》在情感方面的创新在于影片明晰了自己想要渲染的氛围,推动了人物的情感发展,同时利用片中的歌舞音乐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实现了影片想要传达的情感内涵,让情感与剧情相结合。

三、与时代主题相结合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宗教性极强的国家,在进行宗教活动的时候,总是离不开歌舞表演,使歌舞随宗教得以延续。

传统的印度歌舞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固守民族特色,但《三傻大闹宝莱坞》却并不隐藏现实中的宗教、阶级、制度、社会的存在问题,尝试在民族与世界中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近年来,印度电影市场开始逐步关注现实问题,通过电影来参与世界性的共同讨论,并且提出有深度思考的想法。

以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电影直击的是印度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与学校里一尘不染、枯燥乏味、机械单一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人公兰彻的自由随性、思考上进、积极活泼。

他所在的环境中,经常伴有轻松欢快的场景舞蹈,在充斥着压力与权威的校园里,学生们的自由欢快形成了极具有冲击力的对比。

在这所全国著名的帝国理工大学里,学生面对的不仅是无尽的考试,更多的是校长、家庭乃至社会施加给他们的层层压力。在这里,他们没有兴趣,没有爱好,不敢反抗,只能通过竞争考试,优胜劣汰,找到自我的价值。

而兰彻就像是一个“异类”,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挑战权威,挑战规则。他以一人之力,对抗“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告诉所有人: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学校的机械教育只会培养出没有自己思想的蠢材。

所谓的高等教育,如果只是培养了一批批高智商的“考试机器”,那么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本该是独立创造,爱说爱思考的年纪,却被禁锢成了没有思想,没有能力的低能儿。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这部电影直到最后,用昔日朋友与劲敌寻找兰彻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异类”兰彻成为科学家和校长,与心爱的皮娅在一起的美满结局,完成了对印度教育模式的答卷。

四、结语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歌舞展示在电影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为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印度社会问题,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这意味着印度的电影正在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朝着世界电影的方向蓬勃发展。

歌舞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表达,还能够在电影中与剧情,情感,时代背景相结合,给观众愉悦的观影感受。印度将其独特的宗教特色融入到电影中,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带到大荧幕上。让我们欣赏到的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背后深远的民族意义,值得深思。

在电影中注入新的艺术形式,相信未来的印度电影会以更新更美好的面貌,走到全世界观众的面前,实现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