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宝物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出国旅游网 2023-06-08 05:33 编辑:admin 78阅读

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宝物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清朝光绪年间发现的。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随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

在这7年中,除官员拿走部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斯坦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弄得斯坦因束手无策。

后来他了解到王道士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王道士),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斯坦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

扩展资料:

列强的盗窃:

列强国家的文化间谍打着探险考古的幌子,纷纷来到了敦煌盗窃历史文物。几年工夫,一批批价值连城、堪称国宝的绢画、麻布画、木版画、经文以及各种文字的手写本,均流失到了海外。

在我国有志之士的再三敦促下,清政府才将剩余部分的文物解送入京,妥为保管。列强国家的文化间谍见敦煌莫高窟能随意带走的文物没有了,便把目标转向了洞窟内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经洞

二、对敦煌莫高石窟藏经洞文物流失的看法

敦煌位于河西走廓西端, 扼连接中原与西域要道的咽喉, 是沿古丝绸之路西去东来时必经重镇,吐蕃文化、西夏文明也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和体现。而敦煌文物则是这种文明的载体, 其价值不言而喻。可是, 这些在全世界也是无与伦比的瑰宝百年来竟遭到野蛮的破坏、掠夺和非法占有。这也为中华民族国运的兴衰荣辱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敦煌艺术是佛教的艺术。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国外,始终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文化的发掘、传播、借鉴、融合有其偶然性,更有其的必然性。围绕着敦煌文物流失国外,被国人认定的“文化强盗”的,就可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斯坦因、伯西和……

往事不堪回首,但那时是殖民主义横行称霸的年代, 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岁月。国衰民弱的旧中国无力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酿成了文物流离失所的历史悲剧。如今, 情况根本不同了。人类已经进入了文明昌盛的时代。因此,我们必需对国宝被盗事重新认识,重新做出处理, 还文物以本来面目,从新书写敦煌和敦煌学的历史。

敦煌艺术研究所改为敦煌研究院,对窟区文物进行全面清理保护、考证研究。有多少可敬可佩、造诣极深的专家为此奉献了毕生精力, 为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季羡林等诸位先生多次发出呼吁: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应该回归故里!中国人民拥有自己祖先遗留的财富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 这些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及其所属的延续性神圣不可侵犯。此外,还应从文物本身考虑, 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送回原处, 在敦煌集中收藏展出, 与敦煌壁画、敦煌雕塑珠联璧合, 供各国学者学习研究, 让全世界人民参观瞻仰,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整体学术价值。

物归原主, 理所应当; 强占他人财富, 情理难容。然而时至今日, 持强权就是真理者、惟我独尊者、用谎言掩盖事实者均大有人在。中国人民索回敦煌文物的道路必然是漫长、艰巨、荆棘丛生的。

王道士以大量的敦煌经卷文书换得几吊银钱的往事, 令国人切齿扼腕。其实我想, 如果换了其他人, 只要不是学者, 也会这么干。区别只在于换得的银钱多与少而已。为什么?因为王道士也罢, 张驼夫、李驿夫、赵管带、陈县令也罢, 他们都不懂得这些文书的价值;再说,在那个年代,国人缺少民族概念,更不在乎什么国有资产,清政府不理这些文献的去向,他们眼中这些东西便是没有主人的。只要自己能发点小财,又无人知道,何乐而不为?更是据说, 劫余的经卷文书, 有的被人拿去糊了窗户, 有的在运载输送途中散失。私吞经卷的官员, 大概也只是感觉到了这些东西值一些银子,却并不会珍惜对待,那些珍贵文献势必会流落于民间。那个年代,国人普遍文化涵养不够丰富,必不会把在他们眼中就只是几本破经书一般的国宝放入眼中,我想那些经书,会被拿去糊了窗户,火了灶台,堆放角落随处安放,这些宝贵的文明,将再也无法寻回,多可怕!如是这样的话,倒不如被那些识货的“文化强盗”收去好好安放,至少那些千年流传的宝物,还可得以好好保留。

以上为相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安放,这些宝贵的文明,将再也无法寻回,多可怕!如是这样的话,倒不如被那些识货的“文化强盗”收去好好安放,至少那些千年流传的宝物,还可得以好好保留。

三、谁知到敦煌反抗英国盗劫莫高窟的历史、故事、传说?急用!

莫高窟锲在离敦煌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与苍茫灰色的三危山静静相恃,中间一条小溪曾经流淌过沙山与石山在岁月中的对话,沙山踩过溪水给石山讲述着山中发生的事,石山借着月光站在溪边向沙山展示自己的巍峨。如是春去秋来,溪水就流淌着有声有色的故事。如今虽溪水断流,但河床尤在,这些流不动的故事也就化成了沙粒,依旧能随风流而动,有声有色地讲述着他的故事。

鸣沙山的风只有两个方向吹着,有时从东向西,有时从西向东。从东而来的风,在呼呼的自然声响中,带来了(公元366年)乐樽和尚留下的一连串声音。雄关漫道,前往西天拜佛取经的乐樽师徒,在落日的余辉中,拖着长长的身影走到了鸣沙山的断崖前,乐樽一声“阿弥陀佛”,接着叮当一响,把禅杖插到了地上,随即吩咐徒弟取水止渴。这时三危山上闪烁万道金光,千佛显像,伴随而来的还有仙女仙子翩翩起舞。这景象在乐樽和尚又一声的“阿弥陀佛!”声中消失了。和尚感悟:“得到此中真极乐,不问何处是西天。”这就是西天极乐世界,便发宏愿要在此凿窟建寺,弘扬佛法。从此这里传出的便是锤击钢钎,钎凿石崖的叮当声响。

又因沙石坚硬难凿,他们采取了烧开水浸渍石崖,浸渍一厘凿一厘,浸渍一分凿一分。咕噜咕噜烧水声,滋滋滋滋浸渍声。这种声音跟铁与铁,铁与石撞击声,一阴一阳,阴阳和谐凿下一个洞窟,又凿下第二个洞窟。

但后来更多的石窟则是在攀比的声中凿下。前朝要功德凿窟,当朝更胜;平民要平安凿窟,经商也要顺水顺风,投小利大,更要凿;百姓凿窟不仅留芳留名,还建功德,身为朝庭命官,身贵位显,更要凿。这些声音在这里一浪接着一浪,一直喊到了元朝。

从元朝开始大概战事频繁,官兵忙于攻城守城,商旅因战火纷乱不通不往,平民百姓为避难迁徙流亡,莫高窟也就香火断绝。从此便是明月点灯,风唱梵音,佛和菩萨闭关禅定,沙石为他们封好关口,这里静如圆寂。

清朝(公元1892年)湖北道士王圆矮小的身材穿着宽大的道袍和当年乐樽和尚一样云游来到了莫高窟,他被规模宏大的佛祖圣地震憾了,啧啧赞叹!“太可惜了,这样的大产业没人管护,佛家弟子都到哪了,如是任风剥沙埋,唉!”他在感叹中,决心住下,要为莫高窟重见天日开关启符。一个道家弟子把自己的最后40年(1892――1931)的光阴用来看管佛家产业。

从此莫高窟的风中又有了声音:王道士为修复洞窟,四处化缘的谦卑言语,民工们清沙挖沙唰唰响声,道士民工见威武佛像多彩壁画啧啧赞叹,月下窟前道士向民工讲叙壁画的故事等。

不知佛家、俗世还是道家的需要,道家人说起佛家的故事,俗家人听的一样津津有味;俗家人为求佛祖保佑,道家人一样把佛事做得有条不紊;佛祖也为了让百姓认识佛法,宽容大量地说:众生平等,弘法即是弟子。就这样王道士在莫高窟功德也就越做越大,恢复当年香火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的景象。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一位被王道士请来抄经的杨先生,到16号洞窟中去焚香,当他把香火插到甬道一个壁上时,发现了这个壁是个洞壁,当即告诉了王道士,王道士叫上了几个人,弄出了挖掘声,破墙声。就这几声的几声,挖出了轰鸣世界的藏经洞。王道士见如此多经文也慌了神,不知是福还是祸,吩咐,封上封上。但见光的经文,那尘封多年的经卷气早就飞向大漠戈壁。王道士知道自己法力不足,不仅收不回这书卷气,还怕保不住经书,就求救于官府,这以后莫高窟风声中有了:

县令严泽“臭牛鼻子,你拿这些废黄纸来干什么”。

进士出生的汪县令“就地保藏,看好藏经洞”。

肃州道台廷栋“这经书上的字还不如我写的”哈哈大笑。

省不政府下令:“检点经卷,就地保存”。

……。

这些严词厉令和讥讽自嘲声,王道士自然听的声声在耳。因为这些话全由“启禀大人,这是贫道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经书,请大人鉴识明示!”招来的。王道士这句话说了一回又一回,可就是不奏效,道家人行的是急律令,一次次求助的失败,又经好几年还无人问经,王道士思想上对“检点经卷,就地保存”也淡化了许多。

1907年莫高窟的风向发生了变化,从西刮到东,并吹来说洋话的斯坦因的声音,斯坦因已经在西部考察多年,运走了大量的文物,又嗅到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味,兴奋如蝇嗅血,便带上翻译蒋孝琬在莫高窟安营扎寨。从此这里的声响有了许多世俗的东西:诱惑,煽情,攀缘……等。虽然轻声细语,但是刻录了震荡后人的超声波。

斯坦因想尽了办法与王道士接触,通过蒋师爷当说客。捐款修窟,崇拜佛教,出资保护经书,高资购买经文等。王道士也陪着十分的小心,考察过斯坦因,觉得有学问,讲信用,能保守秘密,自己的防线就这样一道道给被破了,不仅让斯坦因进了洞窟,而且一次性卖给了斯坦因满满24箱写本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或刺绣等艺术品。斯坦因经过1年零6个月的长途运输,于1909年1月完整地抵达伦敦,入藏英国博物馆。斯坦因记住还有许多经卷他没拿走,陆续还多次进了莫高窟,直到他没牵挂了,回顾时说了一句话“东方太伟大了。”

与斯坦因交易后,王道士有了许多不安,从此后常听到的是他发宏愿修复莫高窟的祈祷声,听到是他翻着笔记本记着卖经卷收支的一笔笔账。

莫高窟参观考察如流,高峰论坛滔滔不绝,导游介绍声情并茂,一切的声响,最后归为一声感叹!阿弥陀佛!生生灭灭,缘来缘去。

鸣沙山沙堆成色,三危山铁色重刷,莫高窟又是一座佛教重地,从灵魂上说这里的法号是:色空。能看到应该就是和沙山一样色调的僧袍,与三危山一气的沙弥僧衣。可是莫高窟内近5万平方米的壁画,则是形真色美,襟飘冠巍。佛、菩萨、神、人,花虫鸟兽众生详备。佛家说法传经,得道飞天;皇亲贵族的出行、宴会、剃度、礼佛;平民百姓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婚丧嫁娶、歌舞百戏、商旅往来、民族交往、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样样涉及。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我想这里铺展的壁画写下了:“山水显真色,俗心万千像”的俗世本真。

正因为俗心解读佛教,俗心追求取向,才有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觉悟,才留下多彩佛教文化。

造访各个洞窟,看过不同朝代色彩。细听各类壁画的故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主打色,绘下千古“发心”中的名利阴影。

许多的洞窟都画下供奉人的画像,甚至还带上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如是为之,既为传颂他们虔诚和发心,也为他们留芳千古。世俗人知道人会老,色会衰,寿有终,而留洞窟的壁画会与佛偶同辉,色泽总是那样鲜艳夺目。活不了百岁千年,留个壁画也足以安慰想千古的心灵,在这大漠与戈壁中能有色彩传名极不容易。于是壁画中供奉人的画像是一代跟着一代,一层盖过一层,许多窟内的这种画像都有了三层。

七彩的主打色,一层层地重叠,名利阴影有了质量,也就跟不上那些修行得道的,飞天而去,而如飞天壁画,一直留守在莫高窟,面对着大漠中不求名利,为孝道舍身取颜料的故事:“美丽的姑娘,跟随父亲作画,画期将到,可缺颜料,难以按时完成,如是父亲要受罪劫。于是她为寻找壁画的颜料,在三危山被石龙咬断十指。得观音指点,找到藏有颜料龙洞,可没人敢进洞去取。还是这位断指的美丽姑娘奋勇下井,龙吞姑娘后吐出五光十色的颜料。她父亲终于如期绘下壁画,免遭于难。”故事像幽灵一样附在壁画上。

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生灭。一切皆因有,莫高窟壁画多彩,佛身金装,也就招来许多的灾劫。1922年,白俄罗斯陆军少校阿连阔夫,带领残部500余人,逃奔到敦煌莫高窟扎营,将洞窟和寺院中的门窗和牌匾当柴焚烧,在洞窟内架锅生火做饭,致使莫高窟许多壁画被烟熏火燎失光失色。他们见佛像灿烂金装,便大肆收刮金粉。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潜入莫高窟,面对精美的洞窟壁画,便用化学胶布粘走了壁画26幅,并盗劫盛唐彩塑数尊……。

莫高窟声可震天下,色可照千秋,历尽灾劫,辉煌依旧,这是应该是莫高窟随缘造化而得的福报吧。

哪有反抗了啊?就是默默的抗议,人家盗宝如入无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