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战乱

出国旅游网 2023-07-23 21:03 编辑:admin 84阅读

一、捷克战乱

     捷克国最多的汽车品牌应该是斯柯达汽车。

  斯柯达(SKODA),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经典品牌之一,总部位于捷克姆拉达-博莱斯拉夫,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家汽车生产商之一。该品牌创立于1895年。

       斯柯达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战乱、政变和兼并,坚韧不拔地谱写出斯柯达辉煌的历史篇章,显示了惊人的生存功夫!目前,斯柯达的产品主要有明锐、晶锐、速派、昕锐、Roomster、Yeti以及商用车Praktika。并且有MissionLVisionC、VisionD、Vision S、CitiJet等概念车型研发。

二、捷克战役二战

捷克不是苏联解体的,1991年苏联解体,由一个国家分成15个国家,其中不包括捷克。捷克原来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一部分,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在二战中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吞并,后被苏联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成为苏联的盟友。后来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解体之后他们也解体了,诞生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

三、捷克战争史

约翰·杰士卡(1360-1424)

捷克将军

杰士卡是捷克名将,1410年率领捷克军队参加了抗击条顿骑士团的格伦瓦尔德战役。1419年,胡斯运动爆发后,杰士卡成为塔博尔派军队的统帅。1420年,在教皇支持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统帅十字军10万人进攻捷克,杰士卡创造链环战车对付骑兵的战术,打败了西吉斯孟的大军。1421年杰士卡再度打败十字军的入侵。在1422年的第三次十字军入侵战争中,杰士卡双目失明,仍指挥战役,取得了胜利。但在1424年的一次战斗中,杰士卡不幸阵亡。杰士卡是捷克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卓越的军事统帅。

大普罗可普(1380-1434)

捷克将军

因与其弟同在军中,故称大普罗可普,原为教士。在胡斯战争中,参加塔博尔派军队随杰士卡三次打败十字军入侵,杰士卡死后成为塔博尔派军队统帅。1427年第四次十字军入侵,大普罗可普在打败十字军后,乘胜反攻入奥地利、匈牙利、萨克森等地,取得重大胜利。1431年教皇又组织第五次十字军入侵,甚至声称要“洗劫、焚烧、摧毁捷克”。大普罗可普再次大破十字军,并于1433年进抵波罗的海沿岸,支持波兰对条顿骑士团的斗争。之后,捷克胡斯运动发生分裂,圣杯派与塔博尔派发生战争。1434年,大普罗可普在里滂战役中与圣杯派军队激战,由于内部叛变,塔博尔派军队覆灭,连1万多伤员都被屠杀,大普罗可普战死。大普罗可普纵横驰骋于东欧各地,与十字军长期作战,多次获胜,为捷克民族的历史立下了丰碑。其最后失败,是由于圣杯派长期与塔博尔派联合作战,对其战术了如指掌,而关键深刻又由于其内部叛变,使战车阵崩溃。

四、捷克战争

曾几何时,捷克是世界上极其重要的军工生产国家。得益于境内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捷克的工业水平,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1918年,多民族的奥匈帝国被一战拖垮,从奥匈帝国分裂出来的捷克与斯洛伐克,在外力作用下组合成一个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在此情况下,作为“帝国武器库”的捷克地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便继承了奥匈帝国遗留下来的庞大军事工业。

20世纪20~30年代,捷克是全球排名靠前的工业化国家,其境内有著名的斯柯达兵工厂、布尔诺兵工厂等大型军工企业。因此,捷克的武器生产数量也相当可观。

据统计,当时捷克每年可生产160万枝步枪、2万挺重机枪、3.6万挺轻机枪、2500门火炮。制造出来的武器装备,除小部分供应本国军队使用外,其他的都出口到国外。二战爆发前,捷克的军火出口曾占世界30%多,不仅为捷克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同时也对世界军事发展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是苏东集团的成员。在苏联的支持下,捷克的武器生产数量仍有所增加。1950年,捷克军工产值在机械制造业的比重为4%;1953年,这一数字就增加到27%。

60~80年代,世界各大局部战争地区,都能发现捷克武器的身影。在冷战即将进入尾声的1984—1988年,捷克出口了价值达27亿美元的武器,在全球16个主要军火出口国中位列第7。总体来说,苏东剧变前,捷克的军工水平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

五、捷克 一战

一战的战胜国有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扩展资料:

1389年6月15日(儒略历),奥斯曼军队与试图阻拦他们的基督教联军在科索沃平原展开决战。塞尔维亚的贵族精英几乎全部在战场上阵亡,七年之后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科索沃的灾难给后世的塞尔维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817年近代塞尔维亚复国后,每年都要在儒略历6月15日(公历6月28日)纪念科索沃战役。由于这一天也是基督教圣徒维图斯的主日,因此在塞尔维亚也被称为“维多夫丹节”。

与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相反,波斯尼亚的居民大多数属于异端的鲍格米尔教派,这个教派认为物质世界是撒旦而非上帝创造的,因此世人必须抵制物质诱惑,过禁欲生活。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尼亚后,大部分鲍格米尔教徒皈依了伊斯兰教。

在土耳其人统治时期,波斯尼亚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自治的贵族共和国,当地总督多是本地贵族,虽然保持了自己的语言,但在衣着、头衔和生活习惯上仿效土耳其人。

1877年俄土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以“代管”的名义出兵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理由是统治该地的土耳其政府颟顸无能,导致骚动迭起。但是,奥匈帝国在1878年的《柏林条约》中允诺,“一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恢复秩序与繁荣”,就把两省归还给土耳其。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奥匈当局改善了当地的教育、卫生、土地和宗教事务,修筑了公路、铁路和桥梁。另一方面,随着公路、铁路和学校的普及,加速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在波斯尼亚人中的散布和传播。

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民族主义成为支配性的政治力量,而且常常与所谓“伟大的帝国主义视野”联系起来。在强盛的欧洲大国中,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往往宿命地、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互相促进。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也是帝国主义事业的支持者。

由于投入和期望很高,帝国主义目标的不断挫折往往加强民族主义,并使其变得更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奥匈帝国。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战败后,德国首相俾斯麦就一直积极鼓励它向巴尔干地区“发展”。

英国为了遏制俄国南下进入地中海,一边扶植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一边也默许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扩张。

另一方面,法国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有密切的文化和经济联系。罗马尼亚人视法国为“拉丁文化之母”,二十世纪初的布加勒斯特被誉为“东欧的巴黎”;塞尔维亚军队的武器主要从法国进口。这样,法国在巴尔干地区同奥匈帝国形成了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