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湖湿地公园做过哪些节目?
具体来说,洋湖湿地公园做过以下一些节目:
1. 湿地公益行:为了宣传湿地保护意识,该公园举办了多次湿地公益行活动,邀请志愿者和环保爱好者前往湿地进行垃圾清理、植树、环保宣传等活动。
2. 生态讲堂:定期举办各类生态讲座,向游客介绍湿地生态,让更多的游客体验、了解湿地生态文化。
3. 湿地艺术节:每年的10月,洋湖湿地公园会举办湿地艺术节,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包括舞蹈、音乐、沙画、相声等。
4. 夜间公园活动:每年夏季,洋湖湿地公园会馆举办夜间公园活动,如夜间赏荷、湿地观星、夜间越野等,营造梦幻般的夜晚体验。
5. 游船漂流:游客可以乘坐游船,自湿地中穿行,轻松欣赏湿地美景,同时可以听取讲解员关于湿地生态的介绍,增强参观体验。
这些节目均旨在向游客展示湿地的文化和生态价值,同时增加湿地的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保护和爱护湿地。
二、上海有哪些关于美术比赛的活动?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积极为国家级美术展览组织、选拔、推荐美术作品,并承办多个全国性美术大展,如《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1 999年)、《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2002年)、《“西部风”中国雕塑巡回展》(2002年)、《第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 2004年)等,上海100多件美术作品在全国综合性美术大展中获金、银、铜奖。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注重弘扬主旋律创作,发挥艺术的社会效益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协会先后主办和承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览》(2001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2004年),《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展》(2005年),《永恒的和声―京沪两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美术作品联展》(2005年)等重要展览;举行了“重建家园”―上海美术家抗洪救灾捐赠书画活动,在“非典”时期组织画家绘制艺术口罩,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上海市红十字会,并组织200多位画家为中华(上海)骨髓库建设向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了300多件作品。
此外还举办了《与文明同行一一地铁文明乘车漫画巡展》、《禁赌漫画展》、《禁毒漫画展》等。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积极开展与海内外美术界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世界和平美术大展在上海举行,该展是当代美术家在世界和平主题下的一次盛会,集中了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俄罗斯、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以色列共16个国家的1 76位画家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展示各自的文化,表达对和平的真诚期盼和维护。
2005年,协会获中法互办文化年上海组委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第六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优秀组织奖。
由协会编印的《上海美术》作为协会联络会员、宣传协会的一个窗口,积极推介上海美术家及其作品,开展学习研讨和争鸣,加强与会员的沟通交流,已成为上海美术界创作研究、艺术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全国各省市美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自1986年开始,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了10届。展览采用邀请展的形式,从上海的中青年艺术家中选拔优秀作者,集中展示其作品。
联展积极进行艺术探索,努力弘扬海派绘画精神,对上海中青年美术力量的发现和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加历届海平线的200多位画家,大多数已成为上海画坛的骨干力量。
自第八届( 2000年)起,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采用国际通行的策展人机制,使展览更具活力。
三、博诚憬田要门票吗?
需要门票。因为博诚憬田是一家主题乐园,为了维护公园的运营和维护,需要收取游客门票。门票的价格根据不同的时节和活动也会有所变化。另外,购买门票也可以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服务质量,享受更好的游玩体验。除了门票之外,博诚憬田还有其他的服务项目,如租借游乐设备、购买饮品和小吃等,可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博诚憬田也会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措施,保障游客的权益和游玩的顺利进行。同时,游客也需要遵守园区规定,注意安全和环境保护。
四、摩西会堂旧址介绍?
1、摩西会堂旧址位于长阳路62号。又称华德路会堂。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建,1927年竣工。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层,坐南朝北,晚期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二战期间,大量犹太人逃到上海,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大多居住在虹口区,而摩西会堂也就成为了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推行排犹、灭犹政策,大批欧洲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寻求栖身之地。当时上海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入境签证和财产担保的都市,因而上海就成了大批犹太人的定居地。
3、1938、1939年,约1.8万犹太难民抵达上海,他们多数聚居在长阳路、舟山路、东长治路、唐山路、霍山路、高阳路、平凉路等一带的里弄街坊。其间,为安置犹太人,建立了华德路138号(今长阳路138弄)、爱尔考克路(今安国路)、兆丰路(今高阳路)、汇山路(今霍山路)等难民中心和收容所。
4、至1940年12月登记的犹太难民达2万余人,其中居住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人数约1.4~1.5万人。逃难的犹太人为了相互间沟通与联络,兴建了一些教堂,当时的摩西会堂作为希伯来语学校及祈祷场所,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所犹太人教堂。
该处为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也是犹太人在上海历史的重要见证。希特勒疯狂排犹、灭犹时,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设在堂内(1941年迁至拉都路会堂)。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犹太难民陆续离境,移居世界各地。但他们对上海这段生活难以忘怀,常常称自己为“上海犹太人”,视上海为“第二故乡”。
5、1993年10月1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到摩西会堂参观,并在留言簿上写道:“在犹太人被纳粹屠杀、驱赶,而流浪于世界之时,犹太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庇护,我和犹太人民及以色列政府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的帮助!”
6、1992年,摩西会堂获批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后,接待过众多贵宾的访问。2004年1月13日,摩西会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摩西会堂旧址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