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车送货有什么平台?
主要是在满运宝或货车帮平台上找到合适的货源,司机联系平台双方洽谈好后,付上定金再联系发货方后,有发货方提供具体位置,司机开车到达地。有发货方装货并封车盖好三防。有司机开车安全送货到达目的地,交接给收货方。有收货方检验无货物损坏,待卸完货后和司机结算运费,本次货运圆满结束。
货车送货有货拉拉运满满平台来送货。
货运平台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有货拉拉、运满满等几家,以个人经验来说小货量短途的货运,可以上货拉拉上找货车,长途专线大货量的货运上运满满找比较靠谱
二、现在哪个货运平台好用?
国内的网络货运平台还是比较多的,比较常见的就有运满满、货拉拉、快狗打车、滴滴货运、货运宝、货车帮等。以上是平台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日常生活中大街小巷基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1、长途货运。对于长途干线类货运而言,比较好的就要数运满满了。运满满在2013年成立,货运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
2、短途货运。短途货运比较好的平台就有货拉拉、快狗打车等,尤其是货拉拉堪称同城货运的开山鼻祖。它同样成立于2013年,比起其他货运平台是起步的比较早的。目前业务范围就已经覆盖了360多个城市,月活跃用户更是超过100万。根据用户的反映,货拉拉的专业性和时效性都是不错的。从平台上搬家和拉货的划分就显得其格外细致,拉货有明确标注不同尺寸的车型和收费,搬家“便捷搬家”“无忧搬家”等不同的模式,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
运满满货运平台好用。
运满满创立于2013年,是国内首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货运调度平台,是公路物流领域高新技术综合应用的典型代表。
目前,运满满平台实名注册重卡司机超过520万、货主超过125万,货物日周转量136亿吨公里,日撮合交易额约17亿元,业务覆盖全国334个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整车运力调度平台、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和无车承运人。同时也是“互联网+物流”、交通大数据和节能减排的样板项目。
产品特点:
“运满满”国内首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手机配货平台,致力于公路运输行业,为车找货(配货)、货找车(托运)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运满满”所服务的对象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货物和车辆,全面满足中小企业的公路长途整车运输需求。同时可提高车主配货效率,降低空返率,提升物流公司找车效率,改善整体物流行业的配货效率。是节能减排、智能物流的样板项目!
驾运帮是一款不错的货运平台,车多、货源多,最主要是免费,找车, 找货, 找司机,就上驾运帮
三、货拉拉剑指满帮:长途货运的老题,终于有了新解
近日,货拉拉长途大货车业务新开23城,强势布局三四线下沉市场。截止4月,货拉拉长途大货车业务范围已覆盖116座大陆城市,包含全中国所有一二级物流节点。
至此,货拉拉已完成跨城业务的物流网络布局,也为跨城货运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相比老牌城际货运玩家,货拉拉以“分拨单+一口价”的组合拳,彻底改变跨城货运的定价规则,使价格体系更为透明,产业生态更为 健康 高效。
此前,货主与司机之间一直隔着一道信息鸿沟,导致司机利润被一再压低,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难以真正提效。随着互联网平台出现,车货匹配流程转移至线上,但中间商仍然存在,产业生态并未因数字化技术而发生改变。
可以看出,发力长途大货车业务的货拉拉,不满足于再做一个信息掮客,那只是货运产业数字化的轮子。货拉拉要做的,是修一条产业升级的高速公路。这必将是一个漫长历程,却能真正促进行业效率的革新。
亚马逊总裁贝佐斯曾说,如果将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竞争者会非常多;但如果将目光放到未来七年,则同台竞争的人寥寥无几。
从同城到跨城,货拉拉划出的这条第二曲线,将延伸到更长远的未来。
货主、司机与信息部:跨城货运市场中的信息鸿沟
在中国,公路货运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麦肯锡数据显示,2019年公路货运市场总规模约为5.5万亿元,其中整车运输的规模最大,占到3万亿元。工农业生产原料及产品的运输,大多都依赖于整车货运。
这是一个体量足够大的市场,但远未发展成熟,还有着许多乱象亟需解决。
目前,中国整车运输的市场结构分散,近80%的运力供给由个体卡车司机组成。他们购买或者租赁卡车后,挂靠在车队底下,看似依附于组织,但“找活”还要自己解决。
受淡旺季影响,中小企业的运输需求会产生较大波动,因此很少与司机直接签订运输合同,大多是临时签约。当企业产生运输需求时,通过信息部、车队等方式匹配到司机。
从企业到信息部再到司机,沟通过程漫长而繁琐,定价体系也陷入黑箱。每一笔订单背后,都是企业与信息部、信息部与司机的一场场价格博弈。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这是整车运输行业一直野蛮生长的最大痛点。
而对于司机来说,信息不对称影响的不光是单笔订单的收入。他们跑完单程后,常面临着空驶的难题,接不到合适的回程订单。因此,货运市场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企业有货车运输的需求,而货车司机有大量闲置,双方却隔着信息差的鸿沟,无法有效对接。
一直以来,信息部是介于司机和货主之间的桥梁,他们掌握着更多的议价权利,但高度依赖人力的匹配过程,使得货运市场的整体效率一直难以提升。而且,信息部是依靠对货主、司机双方议价,来获取中间利润,出于自身利益,司机成单效率低下、厂家运输成本高昂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再加上货车司机缺乏服务培训,租车即上路,货主获得的体验也参差不齐,货品安全无法保障,供需双方更难以建立信任。
因此,如何消除货主与司机间的信息差,为货主提供标准化与流程化的运输服务,成了跨城货运市场提升效率的必经之路。前者可以更好的提升匹配效率,提升价格透明度,后者则能够为货主带来更加良好、有保障的运输体验,进而创造一个透明、 健康 的行业生态。
在一些司机看来,跨城货运行业早该发生改变了。
分拨单+一口价:平均46秒高效接单
近几年来,互联网平台成为货运行业变化的催化剂。
过往,各地的线下物流园是车与货之间匹配的重要渠道,信息部在物流园发布货品信息,司机扎堆来此寻找订单。后来,数字化车货匹配平台陆续出现。如满帮,货主可以直接在上面发布信息,通过线上沟通与司机进行交易。
将一切搬到线上,看似提升了整体效率,但实际上仍未降低货主与司机之间的沟通成本。与绝大多数车货匹配的平台一样,满帮是“叫价模式”:平台不参与定价,货主发布运输信息与期望价格,等待司机线上沟通,协商价格。
在司机与货主间的定位中,满帮更像一个密密麻麻贴满信息的布告板。司机需要依靠经验,从中选择有可能达成合作的订单,再和货主一一协商,本质上和在物流园里扎堆并无区别,依旧占用大量的时间成本产生。
而且,在满帮上发布信息的主体,并非都是货主。“很多时候并不是从货主那接单,还是从信息部来走。”一名货车司机说道,“他们会从订单中赚差价,所以会用更多时间来跟司机压价,赚得更多利润。”
信息部仍然运作,意味着货运交易流程并未真正改善。在货主端,这一现象体现得更为直接,他们发货方式甚至和以前一模一样,并未因信息数字化而改变。
而货拉拉长途大货车的业务模式,正悄悄打破货运市场匹配效率低下的格局。
货拉拉采用的是“一口价”模式,与同城货运业务相同。用户下单,司机抢单,由平台根据市场价格水平和供需情况定价。
业务的另一个亮点是“分拨单”。平台根据算法,将订单自动分发给适合接单的司机,降低司机在各个平台反复寻找货源的时间成本。
在“分拨单+一口价”模式之下,成单效率大大提速。据了解,平台的平均响应时间是46秒,这意味着大多数的订单都能在一分钟内完成匹配。
在过去,因为漫长的沟通时间,货主通常需要提前两天寻找合适的司机,而现在,货主随时都可以通过货拉拉找到司机,一些即时的、不确定的需求,在货拉拉能够被迅速响应。
这并非“量”的提升,而是“质”的变化。在效率面前,大量工厂直客登陆货拉拉,有用车需求时直接下单。随着订单增多,更多货车司机也注册账号,进一步补充平台运力,形成正向循环。
陌生人们达成信任的基石,是货拉拉平台定价的规则。当每条线路、不同车型的价格都是公开透明的,不因信息部、熟客或新客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平等,价格平权。
从同城走向跨城:一件着眼未来的“苦差事”
如今,货拉拉的长途大货车业务已上线近两年。据了解,该业务已有53万认证司机,预计今年将完成179座城市的全面覆盖。
在一系列布局之下,货拉拉长途大货车业务已有亮眼成绩单。在现有城市中,货拉拉已开通17万条一口价线路,超300万货主使用货拉拉APP发货。截至目前,货拉拉跨城大货车订单同比增长200%,跨城货运已然成为货拉拉的第二曲线。
对于货拉拉而言,同城货运业务已经发展成熟,如何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成为当前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下,货拉拉选择了加码跨城货运,也显得顺理成章。
此前,货拉拉的同城货运的主要面向搬家市场,是一个低频需求,而面向B端用户的长途货运业务,却是刚需且高频。在新的生态下,货拉拉可以将现有资源与优势加以复用,将业务覆盖到更多场景,将原有用户群体沉淀下来。
货拉拉跨城业务部总监张明国曾在采访中表示,“当下大车业务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偏见,用户对我们的固有认知是做同城,我们下一步要更多地去打破这种偏见。”
打破偏见,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精力。做一个分发信息的平台,向供需双方收信息税,很简单;做定价、分拨单,参与整个交易环节,则需要大量运算能力与资源储备,这是很多平台不愿做的脏活累活。货拉拉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需要坚定的长期主义。从电商、OTA、生活服务到影视 娱乐 ,每个行业都曾经历互联网的服务与加持。以过往经验来看,信息掮客生意往往不能长久,只有深入产业上下游的互联网企业,才能真正激活市场潜能,陪伴传统产业走得更远。
值此一役,货拉拉从同城到跨城,成为货运产业的深度赋能者,在行业不同细分领域,打造新的交易链条,构建新的透明生态,形成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货拉拉长途大货车的布局进一步完善,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化的智能货运时代正缓缓启幕,万亿级市场蓝海初见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