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的历史

出国旅游网 2023-07-31 01:04 编辑:admin 97阅读

名山县简介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千古流传,“茶祖故里,世界茶源”扬名中外。中国有字记载的人工种茶始祖吴理真的故乡――名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58′~30°16′、东经103°2′~103°23′之间,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92个行政村,人口27万。县政府所在地蒙阳镇,距省会成都12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距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雅安1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现任县委书记岑刚、县长徐其斌。 历史悠久的名山。公元553年(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始建蒙山县。因境内的蒙顶山自古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593年(隋开皇十三年),改蒙山县为名山县至今,建县已历1455年。新中国成立后,名山县先后隶属四川省眉山专区、温江专区、雅安专区、雅安地区、雅安市。 生态优越的名山。名山县属中纬度内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均日照953小时,年均无霜期294天。森林覆盖率49%,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量达国家二类标准,被誉为“绿色世界”、“天然氧吧”、“生态乐园”。 物产丰饶的名山。境内土壤肥沃,类型多样,盛产茶叶、粮油、蚕桑、畜禽、花卉苗木、林竹、中药材、食用菌、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县、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县和动物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县。全县拥有茶叶26万亩,农村人口人均1亩茶,年产优质绿茶8000余吨,年出圃无性系优质良种茶苗3亿多株,蒙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出栏生猪60余万头。芒硝为西南地区特大型矿藏,储量1600亿吨,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100亿多立方米、石灰岩储量5亿多吨、砂岩储量近1000万立方米、澎润土储量2亿多吨。 文化荟萃的名山。名山扼成都平原通往“三州”(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及西藏、云南的咽喉,处于汉、藏、羌、纳西、白族、摩梭等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有底蕴深厚的蒙山茶文化,海纳百川的人文文化,独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洒的红军精神文化。蒙山茶文化被誉为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蒙山派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茶技“龙行十八式”被誉为中华茶艺和茶技的绝世“双璧”,历代文人墨客赞誉蒙山茶的诗、词、歌、赋达2000余首,文化底蕴之深厚,为世界所公认。 风景独好的名山。名山地处成都平原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地貌以海拔650~850米的台状丘陵和海拔650米以下的浅丘、平坝为主,占全县幅员面积的83.3%,海拔850米以上1500米以下的低山,占幅员面积的16.7%。境内有世界茶人顶礼膜拜的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有烟波浩渺、白鹭翔集的百丈湖,有酷似桂林山水的双龙峡,有碧绿拥翠的国家级万亩观光茶园,有新石器遗址、大禹治水遗迹、禅林宝刹、摩岩雕刻、宋代茶马司、世界茶史博物馆、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等人文景观70余处。身临名山,或登山品茗,或临湖问橹,或入林听泉,或寻古访幽,觅自然天趣,如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对外开放的名山。1986年名山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对外开放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被列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县,2007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入成都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名山干部群众历史地、辩证地审视县情,不断荡涤内陆意识、“盆地”意识、休闲意识,强化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效能意识,用“以茶会友,你有我有”的发展理念开启对外开放的大门。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2005年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第五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的皇茶祭天祀祖暨万人品蒙顶春茶等的成功举办,将名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投资理想的名山。成雅高速公路、国道318线纵贯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快捷,具有良好的资源空间匹配条件;得全国水电基地雅安地利,电力充足、电价低廉,具有良好的工业生产能源保障条件;四川省38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的雅安工业园区建在名山,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四川省民营经济示范园区、四川省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四川省第一批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四川省先进开发区等多项殊荣,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被国家开发银行确定为四川省2个“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金融支持省级开发区”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承接条件。 奋进跨越的名山。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名山与历史一同进步。2007年,全县GDP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中联科技、香港永旺硅业、上海九晶电子等一批投资规模上亿元的企业落户名山,工业强县战略强势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3597元;城镇化水平25%。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80所,专任教师1794人,在校学生2.97万人;有卫生机构25个,卫生技术人员597人;电信、移动网络覆盖100%,城乡手机拥有量4.6万部,固定电话用户1.2万多户,无线市话用户0.4万多户。茶祖故里、世界茶源――名山,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正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大步前行,奋进跨越! 特色文化 茶文化 高雅的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蒙山茶文化堪称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据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种茶,蒙顶山由此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在“蒙”字的词条中专门注有“〖蒙山茶〗四川名山县蒙山出产的茶叶”。蒙山茶由药品、饮品、贡品到商品,历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缘自于本身的优异品质。茶的利用始作药料。《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舆地纪胜》中记述了蒙山一僧人久病不愈,服蒙山仙家雷鸣茶去宿疾的故事。据考证,茶开始作为饮品,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西汉末年起,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唐天宝元年(742年),蒙顶名茶因其品质优异,工艺精湛,被列为贡品,文宗开成五年(840),蒙顶名茶便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日本友人。自唐至清,蒙顶名茶年年入贡,1200余年从无间断。蒙顶名茶成为商品后,唐天宝年间价格昂贵。宣宗时,杨烨撰《善夫经手录》记有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蒙山茶作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不得他用,定为永法”的易马专用茶。位于百丈湖之西3公里处、国道318线旁的茶马司,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2),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专司茶马互市事宜的官办机构遗址。蒙山茶不仅味高名重,而且为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此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赞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千古流唱;白居易“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比拟吟咏;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中“若教陆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由衷慨叹;宋朝文同“蜀地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品茶心得,更是赋予了蒙山茶无与伦比的茶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春,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主席在品尝到蒙顶名茶后说:“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昔日皇室茶,今入寻常百姓家。 佛教文化 蒙顶山自古与蜀中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其原因是蒙顶山历代高僧辈出,享誉禅林。名山历史上曾有72寺、院,其中蒙顶山占了一半,佛教文化历史渊源深厚。三国时期,天竺僧人空定大师沿南丝路来华,结茅于蒙山,时称梵人之茅,因访道求法者众,佛法大兴,遂成梵刹,名曰“大梵音院”。时移势易,岁月沧桑,蒙山佛寺从“大梵音院”到“龙泉院”、“蒙龙院”、再到“永兴寺”,虽几经兴衰更迭,蒙山佛法却一脉相传,生生不息,广行禅门宗风,致力于弘扬光大蒙山佛教文化。唐时,恰逢蒙山茶入贡皇室,蒙山僧众研习茶艺,“禅茶并举”,始开蒙山禅茶文化之先河。北宋时,西域僧人甘露法师(或称不动法师)住持蒙山,广集大量显宗经典和密宗瑜伽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和《大忏悔文》,作为佛门晚课的必诵仪规,相传至今。依据《仪规》举行法事,施食普济众生,免除饥渴之苦的宗教仪式,被称为放蒙山,亦称放焰口、做佛事、施供养。随着《蒙山施食仪》和《大忏悔文》的广泛流传,蒙山佛教文化远播海内外,名扬千界,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台地区,依教奉信者甚笃。而今,蒙山红宇古刹,香火鼎盛,永兴寺、千佛寺、天盖寺等寺院禅门宗风犹存,每年前来参拜的信徒和海外居士众多。 祭祀文化 《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绩”。宋代学者朱熹注释:“蔡蒙”二山名。蒙山地志蜀郡青衣县,今雅州名山县也。旅平者,治功毕而旅祭。意思是夏禹平定蔡山、蒙山一带水患,登蒙山祭天,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庆治水功成。由此留下了深厚的祭祀文化。名山旧时风行的祀孔、祀关岳、祀社稷坛、祀先农坛等礼俗,后来的皇茶祭天祀祖即为夏禹祭天的演变和延伸。故史籍记载:蒙山之名始于禹贡,蒙山亦称禹贡蒙山、圣山。如今,蒙顶山上尚存夏禹登蒙山祭天的天梯古道、禹王宫和大禹像。 红军文化 1935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进至名山。16日-21日,由徐向前、王树声、王维舟、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的红四方面军6个师、17个团、共2万余人的兵力,在百丈关一带与国民党刘湘部队展开激战,歼敌1.5万余人。后因敌我力量悬殊,红四方面军一部进驻蒙顶山、莲花山一带,挖战壕、筑工事,扼险防守。红军在名山战斗期间,刷写、雕刻大量宣传标语,播撒反剥削、反压迫、反蒋抗日的革命斗争火种;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建立苏维埃政权;积极动员青年男女加入红军,57名名山籍红军战士在其后长征的历次战斗中牺牲。红军驻扎期间留下的石刻标语、战壕遗迹至今尚存,红军纪念馆陈列的红军遗物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辞,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蒙山红军文化是后人凭吊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红军精神,成为名山精神文化的光辉一页。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