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名的来历
安庆地名的来历: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南宋嘉定十年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建城安庆以备战守。
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
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为新安庆府,并迁怀宁县治附郭。
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相一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安庆市辖区面积1.54万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七县三区,即桐城市,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个县和迎江、大观、宜秀三个区,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9万人。
东晋诗人郭璞说此地宜城,故别称宜城。南宋绍兴年间置安庆军,始得名安庆,嘉定十年始筑安庆城。
清乾隆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六年,为安徽省省会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统治文坛200余年。
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家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杂技皇后夏菊花都诞生于此。
安庆境内遍布名山秀水、人文古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文化遗址。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
安庆正在形成石油化工、轻纺、机械电子、建材和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安庆科技教育事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已连续25年高考录取人数居全省第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庆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 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
安庆是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核心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
我出生在安庆,从小也在安庆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到了江苏,安徽就很少回去了,很怀念小时候的那些快乐的童年。楼主又让我回忆起了以往……呵呵
安庆: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东晋诗人郭璞曾登临安庆长江边的盛唐山远眺,曰“此地宜城”,故别称“宜城”。唐朝以前,此地被称为“宜城渡”,又因安庆的江边有一座盛唐山,又称为盛唐湾。唐朝天宝元年(742)改称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称为盛唐郡,乾元二年(759)复改名舒州。北宋初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设舒州德庆军。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 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为安徽省省会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首字的合称。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 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风水鼻祖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 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风水鼻祖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读书无益吗?
谈谈读书的益处
曹树人
现在国人读书持续走低,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大家都十分关心读书的情况。最近,有人出了一个题目,要求谈谈读书,我想就谈谈读书的益处吧!
读书有益健康,有没有道理,不敢妄下断语。但是古人认为读书是可以延年益寿的。虽然没有进行过研究,我是相信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其中肯定有科学道理的。
其一,读书可以入静。古语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可见读书比练什么功要强百倍。曾见过这个那个的所谓“功”,首先要入静,什么吐气、吸气,其目的就是入静。而读书入静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读好书时常常为书中的恢宏结构、美妙情节、动人描写、引人悬念、深邃哲理所吸引,以致达到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读书时气沉丹田,精力专一,心平气和,精神愉快,虽雷鸣而不惊,有热闹而不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等了得的功夫?一切的一切,统统去他的,我自畅游于独自的世界中。
其二,读书可以愉悦身心。比如,读好诗自觉全身酣畅淋漓,如锻炼后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读游记就如亲自到彼,登临名山秀水,心旷神怡;读笑林,妙语解颐,幽默逗乐,机智启人,“笑一笑,十年少”,天天高高兴兴,能不长寿?
其三,读书可以疗疾排毒。古代文人墨客十分重视用读书治疗疾病的道理。清代《老异续编》中记载: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疾发时,便吟杜甫的诗数首,果然“诗”到病愈。这可作一说。清代李渔说:“予生无他癖,惟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这倒说得很有道理。气大伤身,极易破坏生理机制。读书排忧解怒,胸中块垒消解,气顺了,病自然不生。另一点,读书笑也好哭也好,动了真情,就要流泪。女同志平时就好流泪也罢了,而“男人有泪不轻弹”,所以容易种下病的隐患。读书动情流泪,可以排毒,有益健康,这是科学证明了的。
其四,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读书交朋友,长知识,增见识,开胸怀,懂科学,知规律,明事理,能养身。读书使人性情豁达,胸怀宽阔。不管什么事情,善于排解自己,安慰自己,乐观、大度,不怒不惊,不忧不愁,能拿得起放得下,站得高,看得远,不钻牛角尖。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并得到抚慰;心中即使有阴霾也会荡涤许多,思想升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五,读书动脑动手推迟衰老。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说:“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我们国家也有“脑子越用越灵”的说法。读书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既可以活动脑筋,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作为其他劳动后的一个休息。毛泽东就把读书作为休息。他说:“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这也是一种休息呢!” 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读书有味身忘老”。很是有道理。大脑主宰着人的一切,读书让大脑轻松愉快,忘记身在何处,在一个想不到的境界里休息,多么惬意啊
读书是很有用的,读书可开阔视野,但书中的许多道理如果没有亲自体验过,读再多遍也没用。
读书,可以怡情,可以悦意,可以...........
可以从文字中获取别人的间接经验。
打个比方:
比如你想同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来里士多德、叔本华、康德、.....交流思想。而他们已经不在人世,就去读他们的书吧,里面有他们的思想。
读书无益――在30年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有一个大人物,教导学生说:读书“越读越蠢”,“大学只要办理工科大学,文科大学没有用。”“大学,大学,就是大家来学。”年轻的不知道,有点年纪的,忘记了吗?
读书首先得认识就是接受教育,也就是国家要求的义务教育,使人在良好的教育下远离愚昧无知;还有一种认识思想的升华,就是上面的朋友讲到的电影、电视、电脑、书籍、报纸、音乐文艺等;再有就是陶冶情操,这里也包含了个人爱好,类似于小说、诗歌、古文等各类书籍的爱好者;最后就是专业读书,因职业、学业或事业的需要,不得不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