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山水国画?

出国旅游网 2023-05-30 21:16 编辑:admin 57阅读

一、有哪些著名的山水国画?

《游春图》、《千里江山图》、《辋川图》、《匡庐图》、《关山行旅图》等。

1、《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2、《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辋川图》

《辋川图》是唐代王维所作的单幅壁画,原作已无存,现只有历代临摹本存世。

《辋川图》主画面亭台楼榭掩映于群山绿水之中,古朴端庄。别墅外,山下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

《辋川图》开启了后人诗画并重的先河。《辋川图》在韩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并对韩国古代的文人山水画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评价中国文人山水画时,韩国文人往往以《辋川图》作为最高的境界或标准。

4、《匡庐图》

五代荆浩的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5、《关山行旅图》

《关山行旅图》是五代关仝的代表作。

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

二、著名水墨山水画作品有哪些?

1、《潇湘图》是五代南唐董源创作的设色绢本山水画,该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图》中表现的是南方山水,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山峦多用披麻皴,并以墨点渲染山峦之上的植被,平远的构图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结合,让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更呈现出江南山水的迷蒙。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其间,赋色鲜明,趣味横生,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2、《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3、《明皇幸蜀图》,传为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一说李昭道)创作的大青绿设色绢本画。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人马行走于崇山峻岭间。

4、《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5、《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潇湘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游春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明皇幸蜀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千里江山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我喜欢的画家张砚钧作品给你推荐分享一下

张砚钧作品

张砚钧水墨山水

张砚钧水墨山水画

张砚钧水墨山水

张砚钧水墨山水

三、山水诗有哪些?并解释意思。

唐代山水诗派主要以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作为创作题材,但实际上是在山水中“安置”诗人的幽独的心灵。这派诗人的篇什咏读既多,你就会发现在山水物象的描绘中,诗人那绋独孤寂的身影,似乎无所不在。最为突出的便是刘长卿的作品,常常出现的是自来自去,幽独自处的身影。有时不是写诗人自己,是写别人的形象,但细读之,就会发现那不过是诗人心灵的投影。如《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似乎是写灵澈禅师,实际上却是诗人幽独情怀的外射。再如《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在一片澄明而迷蒙的月光中、秋江里,“沙上人”静消消地独自渡江,诗人偏爱这类意象,不能不说是由创作主体的幽独心态决定的。在长卿诗中,即使是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随处看到“孤”“独”这类诗句。如“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悠悠白云里,独往青山客”、“片帆何处去,匹马独归迟”,“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戊闻”。“芳时万里客,乡路独归人”。实际没有办法多举,到处都是,诗人的幽独情怀是一望即知的。 岂止是刘长卿,这派诗人多在山水描写中寄寓幽独心境。孟浩然《涧南即事贻皎上人》:“约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岁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王维《答张五弟》:“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空欲二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群更萧索。”《善福寺阁》:“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韦的名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似写“幽草”,实则是“幽独人自伤怀抱。”柳宗元《禅堂》:“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不仅写出了自己被贬之后的幽独处境,而且道出了禅观对这种心境的影响。 陶渊明诗意境

这么多表现幽独情怀的诗篇出现决非偶然,几乎成为这派诗人的共同心态。回过头来又可以使我们意识到他们更多地以山水为题材写诗,并非为了摹写山水形貌,而是为了在一方山水物象中,寄寓幽独的情怀。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正是为了寄托一颗幽寂的诗魂! 与此密切联系的,就是唐代山水诗人创作中那种共同的特点,静谧的氛围。诗人们在写山水物象时不约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静,而没有谁在写它的喧嚷。实际上写山水也正是为了写这种遗弃尘世的静谧。同时写风声、水声、虫声、林声……,却是为了更加反衬其静。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更显得深山古刹的静谧。《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这些诗中的果落、虫鸣、鸟声,恰恰是为了反衬山林的极度静谧。诗人是孤独的,似乎这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他用心谛听着大自然的心律。孟浩然、常建、刘长卿等人的诗作,也都以十分静谧的氛围来写山水。如孟诗《寻香山湛上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常建《白湖寺后溪宿云门》:“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圆月明高峰,青山因独宿。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月。”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野寺来人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这类例子甚多,是没有办法尽数列举的。静谧的氛围,是山水诗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与禅有什么关系?有的。禅宗之“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禅那”的修习方式,突出地表现为反对、废弃坐禅,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对“心”的修养──不过修养方式不同罢了。禅宗不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进一步摆脱了心对物的依附关系,把心视为万能之物。 禅毕竟是避世的,它尽管可以混迹于尘俗之中,但要取得一份心灵的自在,“参禅学道,须得一切处不生心。”(《黄蘖宛陵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坛经》),对一切事物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实际上还是一种“驼鸟政策”。禅又是一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返照,于外间世界的风云变幻不取不舍,而以本心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返照和体认,必然带来的体验的独特性。参禅者的内心是孤寂的、幽独的。唐代山水诗派诗人们的幽独情怀,是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巨大变革有极大关系的。唐王朝从鼎盛的峰巅跌入了一个幽深的峡谷,亲身经历了这场大变乱的诗人们,热情凝结了,心态幽冷了,由外向投射转入主观内省。其社会原因是主要的。但是,诗人们在与禅的接近中,与禅的反照内心一拍即合,于是在幽独情境的描写抒发中,就参入了相当多的禅的底蕴,像柳宗元的《禅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王维的《鹿柴》、《过香积寺》、《终南别业》等,都是相当显豁的例子。 禅家尽管一再宣称“行住坐卧,无非是道”,而实际上,还主要是在静谧山林中建立寺院,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中“妙悟”禅机的。禅僧乐于与大自然打交道,倾心于禅的士大夫也乐于栖息于山林,至少是暂时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王孟一派诗人,把山写得如此空明静谧,实非偶然,这与他们的禅学习染有直接关系。 其实,山水中的静谧氛围,并非全然是客观描写,主要是一种心境的建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禅是以心为万物之本体的,所谓“静”,只是一种心灵之静。大乘佛学以“心静”为“静土”,“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境,则佛土净”(《维摩诘经・佛国品》),把“净”易为“静”,道理全然是一样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公的《饮酒》,说明此意最为恰当,又安知其中没有大乘的影迹?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的关系很深,也难一一说明;而山水诗派的艺术精神,其形成因素也决非一端,禅的影响也只是一个侧面,然而,从这个视角所进行的透视,会有补于对唐代山水诗的深一层理解。

编辑本段风格评价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王维 孟浩然诗选》

1、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凑泊的完美境界。 2、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3、山水诗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 前代诗论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派诗人的淡远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无非是言其“淡”。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清远,心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

最佳答案检举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中

【内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秋螟

【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即事

【内容】: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书事

【内容】: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祢郎中

【内容】: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钱少府还蓝田

【内容】: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内容】:

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桃源行

【内容】: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T,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二、李白的山水文学启迪着现代旅游者

15:22:14

大中小

不是每个人都详读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诗,但每个人都知道李白是个旅行家并为之所见过的山山水水写过诗。他们大概能体会到一种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壮美的瀑布下面,试图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种追寻,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李白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在于超越时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达的人,但却是个执着的人。这点不属于局限,属于性格,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写诗,而不是治国,没有用错。一个浪漫主义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现实总是很残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样,所做的完美规划是不受到乱七八糟的事实影响的。史书记载得再详尽,也只能记下教训,记不下未来的多变,累积不了人类的智慧。不都是重新开始的吗?国家兴亡,家庭的组建,人生的规划,都是一样的。有谁不知道,新中国不是在几千年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灿若星河的历史。都过去了。管晏之谈,要有齐小白、姜环的常识。但是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自信,随性,开怀。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饰,不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是诗人的气质。不停止追求,始终自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终于现实,自由,随性。这就是李白。他的山水文学充分反映了他的个性。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强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为一体,折射出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在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功名还是醉情山林,他的一生没有这个问题, “舒卷在胸臆”。从始至终是真的对山水有着着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再说《庐山谣》。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陆通自比,称为狂人,好养性之人,看楚政无常,装狂,李白此时身在庐山,避安史之乱,有相通之处;楚王闻陆通贤,请为治江南,通笑而不应,后携妻隐姓埋名,只是传说成了仙。他是否也在期待有人请为治乱啊,显然是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也想做仙。但不矛盾,在他心里并不矛盾。“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都是庐山美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追寻着谢公的身影,石镜照心,谢公已去。“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无世情,真的还是假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人的想法,在那一刻,也许就是模糊的。“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向玉京。”前辈们都说这是全诗最能体现李白当时愿望的一句,说他的心也向着长安呢。笔者不得不赞成,这样才和自称楚狂人一致。但是诗人亦幻亦真的自我感觉,他自已陶醉其中。诗人的全部个性都体现出来了。

李白的选材多是名山大川,雄山奇水,形成独特的意象。又善于描写动态景物,善于捕捉景物的气势、速度和变化。这合乎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情趣,但只有他这样天才的诗人,才能做得如此完美,却像信手拈来一样简单。《望庐山瀑布二首》人们记得的是第二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冲击力和一泻千里的气势简单地表达了出来。第一首中用了很多的文字来直接描写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焱欠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口射(三水众),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他还说“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李白的思想博杂,自幼观百家,他的审美眼光,是完全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思想都对他有影响,孔子著名的比德游,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影响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包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老庄虽然有别孔子,但他的性情也是在山水自然万物中表达的。佛教传到中国,演变成著名的禅宗,参禅悟道对安静的山水环境依赖很大,有派系就有本山。道教中各路神仙,都有自己的道场,出没于深山老林云雾仙境。这些注定了中国人,李白也不例外,要衷情于山水,用同一种心情去看山水。这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条件沿袭的结果。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现代旅游者的审美期待,而李白的个性表达他们记忆犹深。

现代旅游者,把旅游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因为没有去过而去,不是因为没有来过而来。是因为要去而去,要来而来。为了在旅行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放松,希望看到的东西是想看到的,能够认同的。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流浪型、文化观光型、冒险型、怀旧型、消遣型、探亲访友型、健身旅游型、购物旅游型。他们通通都是以文化需求为目的,其中消遣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要的是一种体验,而这种想象是可以通过开发者做出来的氛围来实现的。应该抓住旅游地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来渲染。比如庐山有李白,三清山有葛洪,龙虎山有张道陵,因为旅游者记得他们,他们心里有古人留下的记忆。李白在古人群里是有代表性的,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他在感受山水时的独特性,启迪着旅游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山水。

山水诗意画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1、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2、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3、山水诗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

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

从质实到空明,这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上的一个跃迁,这个跃迁的实现,主要是在盛唐时期,而主要是体现在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诗人中。这方面王维的诗作是最为典型的。

山水诗派诸人与禅的瓜葛

人们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维、孟浩然、裴迪、常建、储光羲等主要活动于盛唐的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主要活动于中唐的诗人。

神韵”与禅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著名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

孟浩然 王维 刘长卿 韦应物 刘禹锡 柳宗元 裴迪 常建 储光羲

haod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