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上联想知道下联啊:观汕头 又见山水相连

出国旅游网 2023-05-03 18:12 编辑:admin 248阅读

一、有个上联想知道下联啊:观汕头 又见山水相连

观汕头 又见山水相连

问妙联 门口少女来对

二、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爱的三层境界

爱己甚于爱对方,此初始之爱;

爱对方甚于爱己,此升华之爱;

爱己又甚于对方,此爱之最高境界。

第一层境界与第三层境界形似相同,实则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正如佛家所谓 黄龙三关”之说起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佛法高深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佛法超然的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此已达返朴归真,不着形迹的境界了。爱之理与此相似。

试想初始时候一方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和对方在一起,为了相见和接近便想尽一切办法和对方在一起,只是为了消除自己的思念之苦闷,就不知对方是否愿意,是否方便,反正一概不理,此即爱己甚于爱对方,爱的是自己的快乐,而非对方的愉悦;

当爱达到第二层境界,第一种情况便有了牺牲自己的种种来博取对方的欢欣的行为,于是便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比黄花瘦”等等爱之深,情之切的情景,此情此景足以撼震心灵;第二种情况,存在着一种更为消极和耻辱的情形失恋之人整日以泪洗面,以酒洗脑,无心振作,有甚者便屈于色之下,借此来消磨未曾泯灭的爱之火,更令人辱之事便是把美丽的爱扭曲成怨毒和恨意并以之泄于对方。因着如此,第二层境界往往颇具不定之数,后者情形走的是偏激的路子,实在难登爱之雅堂,爱本是美好的事物,被扭曲之后虽已成恨,但探其根源却是爱之深的体现,故纳入爱之第二层境界。

若达到最高境界,即爱自己又甚于爱对方,即积极地振作自己,使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状态,永远地注意修身养性而无怨无悔地为着自己而活,其实就是为着对方而活,不管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如何总会永远地理解和宽容对方的苦与乐,当达到心神意念与对方完美和谐统一时,已经分不清彼此了,便有了对方的苦与乐与自己连成一线的感受和行为,而并非停留在口中,因此爱自己便是爱对方,因为自己的苦与乐总是先被自己感受到然后才能传向对方,对方纵然不是很爱你,也不愿以你的苦为乐,以你的乐为苦。

古人有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才是智者。山山水水纠缠到最后究竟孰是孰非没有定论,只是那条线也跳来跳去不见了踪影。还是佛祖的训诫能指点迷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有佛法何必有佛珠?这就像辩证法的否定--肯定---否定每一次否定都是前进一个境界。

藉青原禅师的分疏来理解生活与佛法的关系,我们可以这麼区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生活与修行合一,在生活中感受到修行的需要。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时:生活与修行不合一,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时:生活与修行合一,在生活中修行。

顺著这样的思路,很自然会理解到:「生活与修行不合一」不够好,因为生活和修行隔离开来,生活中就无法因佛法而改善,而修行也会因为离开生活而失去真实感受以致於缺乏持续进行的动机。所以「在生活中修行」才是正确的修学方式。这样的理解应无误失。只是,我们现在进行的生活与修行不隔,是第一阶段的还是第三阶段的「合一」?

第三阶段的合一,是已经掌握修行要旨,能从生活人事物境的烦恼中汲取反省的素材,充分地化为成长的养分。到这阶段,已能就著当下的烦恼转化成菩提,确实是「烦恼即菩提」、确实能「活在当下」。第一阶段虽也是「烦恼即菩提」,菩提就在烦恼中,却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没有第二阶段的训练过程,如何能从第一阶段跨越到第三阶段?没有先从寻常生活切割出一些时间和空间来进行修行练习,没有在与生活隔离的反省中思惟演练,所谓的「在生活中修行」不会是第三阶段,只会是第一阶段。中间的功夫过程骤然割舍,便会把极平常而实极高妙的境界,与稀松轻易的当下乐趣,误会为同一层次,於是模糊了修学层次的辨识,错过了用功下手的入处。

三、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什么意思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