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写山水来抒情呢?

出国旅游网 2023-04-22 05:42 编辑:admin 80阅读

一、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写山水来抒情呢?

中国古代的诗歌咏诵山水,借山水抒发情怀的作品非常多。更有被后世专奉为山水诗人的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等,不过纵观古代诗人作品,无论随便检出哪个,十有八九,似乎没有没写过山水诗的人。

因此很多人会得出一个结论,诗歌不能离山水,诗人也都喜欢寄情于山水,在游山玩水中找寻灵感,借物寄情一吐人生悲欢。

那么,中国的诗人为什么会选择山水呢?

从原始时期我们就敬畏自然,敬仰天地。

从敬仰到歌咏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确实可以找出大量收录了与山水相关的诗句,不过细读会发现,多数只是借山水“抒情言志”表达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人们的生活情况,人的想法和情感,把山水自然作为比喻。

而没有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歌咏,更没有单纯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如“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如山如阜,如风如陵”,山川的气势象征着君王的权利,君主德才兼备,是百姓的福气;又如“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讲明上山有什么东西,可以采了吃。因此,严格来讲并不算山水诗。

山水诗的产生,是在魏晋时代。魏晋诗人不仅咏赞山水壮美,同时在用心感受游览,发现山水之美,体悟自然之道,同时也隐逸山林,将归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追求。

通过对山水的理解,他们求仙问道、隐逸遁世、游览抒怀。

魏晋时期山水诗,始终不离老庄思想。求仙就是一种,炼制服食丹药,延年长生。我们对化学的认识,大约也是慢慢从那些鼓捣长生不死的“化学家”们那里开始了解的。然而不管使用何种方法,人心如何迫切虔诚,当世之人并没有谁能够逃离生老病死的事实。于是,人们转变了思想----求仙,认清现实的求仙,并非笃信人可以永生,而是认为人生世要好好享受,死后也不是真的死去,只是通过成仙的方式继续活着。

“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容姿。”

在求仙求药的思想影响下,魏晋时期的诗人们写出了很多相关的诗句,当然在魏晋时期真正山水诗的成型,只是完成了一小步。后面的一大步是隐遁。

文人都比较清高。文人接触的一切学问其实都是高于生活的,所以造就了骨子里的清高情操。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认为大自然包罗万象,境由心生,山水万物更能懂的心中所想所思,而不必汲汲营营,与并不喜欢与之为伍的人斡旋。

这是由古代社会的生产能力所决定的。古代的生产能力相比现代较低,并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所以文人大多靠自然山水和风光来游乐,抒发心情。

山水属于自然风景,风景优美秀丽就很容易有感而发,然而古时的风景一定比现在要美又没污染,古人只要外出就会与山水为伴,故而写山水要多一些。

因为山水怡情。去游山玩水可以让心情愉悦,可以开拓视野,忘记烦恼,所以喜欢写山水抒情。

二、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为什么在古人眼里,山水的地位如此之高,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瓷器壁画上,总出现它们的身影。直到现代,在不少文人家中,依然以挂着某某画家的真迹作为标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康熙皇帝如何诠释,山水在古代文人中的地位。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就离不开山水呢。

其实山水的意义并非我们直观看到的那么简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水所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和胸怀。甚至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山水正代表了中国文人对现实世界所抒发的感情。

三、简述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桂林山水的出现,要求同时具备几个条件:

一是巨厚的纯净石灰岩出现,厚达几千米。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淀,经过几亿年的压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

二是经过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造成了岩石众多的节理和裂隙,为之后的溶蚀留下了通道。

三是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

四,更难得的是桂林三面的山必须是非喀斯特山。如果是喀斯特山,这些山就会把降水吸收,并且渗透下漏到地下,不会汇聚成水量丰沛的河流。

还有一个条件就是降水要丰沛和气候要炎热。

桂林盆地的石灰岩巨厚;桂林北面越城岭的主峰猫儿山年降水量达到2500毫米,是那一代的暴雨中心,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的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桂林盆地东有海洋山、西有驾桥岭、北有越城岭,这三条山脉都不是喀斯特山,降水不会下渗漏光,最终能汇聚成河流(漓江);漓江流域三分之二的区域是非喀斯特区,在这三分之二区域汇集的非喀斯特水流到仅占流域三分之一的桂林盆地。如此就满足了以上的五个条件。

桂林山水的形成可简要概述为:现在的桂林地区在好多亿年前是海底,沉积压实成岩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沧海桑田,海底抬起变成陆地,多次的地质变动在石灰岩上产生了裂纹和节理;周围的地区抬升较快,形成盆地的地形;由于降水丰富和地势较低的盆地对降水的汇集作用,从周围的非喀斯特山上流下来的水流顺着裂纹和节理对石灰岩进行侵蚀,较高的气温更加快了这一过程;如此经过天长日久的侵蚀,就形成了桂林现在的地貌。

漓江水系如刻刀般雕蚀着深厚的石灰岩,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角,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后退,将其塑造成一座座分离的山峰,形成峰林平原。山与水的组合,也就形成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景。

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地理》2011.10,喀斯特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