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一、春节
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包括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中国的汉、壮、布依、仡佬、瑶、京氏陵、朝鲜等民族,以及居住在海外的华人都过这个节日。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国也有过春节的传统。
春节是一年中欢乐气氛最为浓郁的节日。新年伊始,古人在这一天举行朝贺,迎神拜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从事各种娱乐活动。久而久之,庆祝的时间向后延伸,庆祝的内容逐渐丰富。
庆祝的主要内容有:
1、 过小年。时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传说灶王爷要在这一天到天上汇报人间的情况。民间就在这一天祭灶,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除夕,俗称大年。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喝分岁酒,守岁,贴门神和春联,燃放爆竹。
3、 正月初一。家人团拜,然后出行,路遇亲友,互致祝贺。
4、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和终结,人们吃元宵,赏花灯。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汉族、壮族、朝鲜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过清明节。清明节的差核盯前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这一天便叫作“寒食”清明节当天为先人扫墓,给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宋代以后,寒食禁火的习俗逐渐消失,清明扫墓仍普遍流行民间。
三、端午节
端午节流行于汉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节日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解释:认为古人把五月作恶月,有许多的禁忌,因而有挂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
四、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虚和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汉族有什么节日
汉族传统节日
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特别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据说如果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旅棚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所以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土地诞节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庙)拜土地爷。上尧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作为土地爷来供奉。
清明节 清明前后几天,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以祭祀先人。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
糍粑节 四月初八,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即垃圾)。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神农氏尝百药,治百病。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之类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腊萨”,说是可以治百病。
端午节 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这一天,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凉粽或三角粽。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即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和吉祥字样,称为香包。小孩胸前挂着香包,由长者带去河边观看龙舟竞赛。所以南宁有童谣:“团大桥团转,菊花园,阿妈背我睇(看)龙船……”晚饭后,各户就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说是可以治皮肤病及去邪气,还饮雄黄酒,说是可以解毒;或以朱砂粉点于小孩额中,说是可以防生疮痱。
六月六 六月初六,乡间各家各户用新米煮饭吃,称“食新节”。初六这一天,还杀鸡煮肉,到田头祭祀田祖,祈求晚造丰收。人们还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户外曝晒,故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
中元节 七月十四日,因此节日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故又叫做“滚镇猛鬼节”。节俗与壮族基本相同。
中秋节 八月十五,亲朋好友,习以月饼相馈送;出嫁女儿,也买月饼、柚子等回娘家。晚上,合家团聚,在当空之处,摆上月饼、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南宁汉人叫赏月。小孩手拿各式花灯,如刘海戏金蟾、马骝(猴子)、白兔、鲤鱼、飞机、走马灯等,游街串巷,嬉戏为乐。有的小孩还把酸柚挖空,插上点燃的蜡烛,空柚皮上雕上四个金钱洞,在街上踢滚玩,叫做“剥碌灯”(即柚子灯)。也有的用一块柚子皮插上蜡烛给那些三四岁小孩拖着玩的“灯船”。在西北郊乡村中,未婚青年在节日里还有结拜十姐妹或十兄弟之俗。
重阳节 九月初九,汉族此日有结伴登高习俗,这天人们佩茱萸、饮菊酒,到郊外登高放纸鸢,以舒展情怀。
十月初一 民间有祭祀祖先之俗,并剪制冥衣送到祖坟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十月初十 民间认为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城里人在这天早晨,爱煮一盆杨桃、芥菜共吃,以祈入冬不畏寒。乡间亦有拜山祭坟之俗。
冬至节 俗称“过冬”或“拜冬节”。南宁汉族普遍有过冬至节之俗,故有“冬大过年”之说。到了这天,各家各户除了做汤圆外,还备三牲祭祖先神祗,晚上合家欢饮。
灶君诞 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日),传说是灶君诞期。这天,灶君老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情,户主用糍粑和三牲酒礼供奉之,使其饱吃一餐,用糍粑封住他的嘴,并买一匹纸马给他骑上天庭去,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乱说。纸马两旁写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灶君爷上天要为住户说好话。然后举行祭祀仪式,把灶君爷接回,庇护全家。该节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故民间有“天下四时春为首,人间五祭灶为先”之说。
年三十晚 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晚”。在外做工的多赶在这天前回家大团圆。这天晚上,各家各户杀鸡备酒肉祭祖先诸神,祈求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幸福。祭毕,全家欢宴,菜肴丰盛,其中必有一条鱼,菜肴须有剩余,以应“年年有余”之吉兆。在市郊上尧一带的汉家,还在房屋内角竖放两条有头有尾(须带青叶)的甘蔗,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要有志气,自强自立。各家各户还张贴门神和春联。当晚老人多不睡觉,称为“守岁”,小孩得了压岁钱后,也都联同守岁,等吃开镬粽。过年都要包粽子(取意能中功名),做粉利(取意大吉大利)和蒸年糕(取意年年高)。到了子时,家家鞭炮齐鸣,此谓“除旧迎新、迎春接福”。
农历的节日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