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方汉学研究和西方汉学研究的差异?
东方汉学研究和西方汉学研究是对中国文化、历史和语言进行研究的两种不同方法和视角。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对象:东方汉学研究侧重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历史,特别关注中国古代文献和经典的解读和研究。而西方汉学研究更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外部视角,包括对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和中国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研究。
2. 研究方法:东方汉学研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文献考证和语言分析等方法,注重对古代文献的原始材料进行深入研究。西方汉学研究则更倾向于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比较等,以研究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和变化。
3. 研究目的:东方汉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解读。而西方汉学研究更注重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和解构,探究其内在的意义和外在的影响。
4. 研究视角:东方汉学研究常常从中国人自身的视角出发,关注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过程。而西方汉学研究则更倾向于从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强调跨文化交流和对中国的外部观察和理解。
这些差异反映了东方汉学研究和西方汉学研究在方法、目的和视角上的不同取向,互相补充和丰富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二、研究综述和文献综述区别?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研究综述不是对各种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要用研究者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相关问题,要提出的评论和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供后面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综述的区别?
第一,两者研究过程不同。 文献研究是研究者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对所有可能涉及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期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有系统深入地了解。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一部分,是向读者交待与你研究有关的文献的情况。文献研究是持续的,始于个人学术事业之初,且终其一生的工作 ;文献综述不过是个人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阶段的结果。文献研究是一种研究过程;文献综述是把文献研究成果用叙述方法进行呈现。
第二,文献研究的目的不同。 做文献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熟悉该研究领域,熟悉研究发展的脉络,然后在这个脉络上开展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植入知识发展的长河之中。
四、研究综述怎么写?
您好,研究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研究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扎实的文献调查和综合分析,以汇总和总结目前该领域或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以下是研究综述的一般写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研究领域或研究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明确本次研究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2. 文献检索和筛选:介绍本次研究综述的文献检索和筛选方法,包括关键词选择、数据库选择、文献筛选标准等。
3. 文献分析和综述: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
4. 研究进展和不足:介绍该领域或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和不足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5. 研究展望和建议:根据综述的结果和分析,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及对相关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文献检索的广度和深度要充分,不能遗漏重要的研究成果。
2. 综述的内容要全面、客观、准确,不能有主观性的评价或错误的结论。
3. 研究进展和不足的讨论要有逻辑性和科学性,不能随意臆断或夸大其词。
4. 研究展望和建议要切实可行、具有指导性,不能空洞无物或缺乏实践性。
五、文献综述研究方法?
整合式
这种综述类型主要是研究者整合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为读者展现出该研究问题的研究现状。
方法式
方法式综述是研究者对研究成果的方法部分进行综述,评价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使用是否正确、得当,指出不同的研究设计、不同的样本、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等。
历史性
历史式综述是一种介绍性的综述,主要用于追溯某一思想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者们往往对某一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作历史性综述,历史性综述对介绍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读者通过阅读历史性综述,会对某一学科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背景式
这是文献综述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出现。背景式文献综述介绍某一研究问题的意义、背景情况,将该研究问题置于一个大的相关的研究背景下,让读者了解到该研究在整个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位置。读者可以从背景式综述中看到该研究问题与前期研究的相关性,并了解到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理论式
理论式综述是对解释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论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不同理论,比较各理论的优势和劣势,并评价他们对该现象的解释力。当研究者需要整合两种理论或拓展某一理论时,往往会作理论式综述
六、实证研究还是综述?
实证研究的话需要自己做调查作实验,有自己的数据资料等,综述只是将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不用自己做研究。
调查研究属于实证性的论文。论文的类型可以分为调查类的,实验类的,综述类的和经验类。
论文类别三类分别是文献综述型、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型。 扩展资料 论文类别三类分别是文献综述型、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型,理论研究型是指新闻规律、传媒现状、新闻业务等方面的某一问题进行学术探究。
调查报告型学年论文是指就某一选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的论文类型。
七、魏晋玄学研究综述?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八、什么是研究综述?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九、六一诗话研究综述?
《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中华民族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原书只称《诗话》,后人称引时名之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古代诗论专著,一卷,宋欧阳修撰。作者曾自注:“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六一诗话》是文学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
《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正是“泛应曲当”,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诗话》却又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
综观《六一诗话》,其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对于语言与意义的综合思考。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在“意义”方面,欧阳修主张应当事理真实,即所谓“事信”,艺术的真实应当与生活的真实相一致,反对只求好句而不顾事理是否真实可信。如谓:“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佳句也,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诗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如贾岛《哭僧》云:‘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声’,时谓烧杀活和尚,此尤可笑也。若‘步随青山影,坐学白骨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皆岛诗,何精粗顿异也?”作者连举数例,说明诗句虽佳,但理有不通;更以贾岛优劣诗句正反对比,说明事理通达与否正是诗之精粗的一条重要标准。本此观点,欧阳修于《诗话》中第一则便辨析李方“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一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又于第三则讨论“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及“正梦寐中行十里,不言语处吃三杯”两联,认为“其语虽浅近,皆两京之实事也”,故有其可取之处。而作为欣赏者,要真正弄懂诗歌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也必须弄清诗句中每一词的具体含义。所以他考证了李白《戏杜甫》中“借问别来太瘦生”之“太瘦生”一词为语助;而对陶谷“尖檐帽子卑凡厮,短幼靴儿末厥兵”中之“末厥”一词,王建《霓裳词》中“听风听水作霓裳”之“听风听水”一语,以不得其解而深感遗憾,并录之以俟后来能知者。《六一诗话》的考证字句,实是为了求得事理之通“信”。
二、在“言语”方面,欧阳修主张精工雕琢,反对不加修饰而过于浅俗。其言曰:“圣俞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赠渔父》一联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又有咏诗者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耳,而说者云:‘此失却猫儿诗’。人皆以为笑也。”此虽为梅圣俞之言,其实也正是欧阳修之意。在他看来,诗句之产生歧义,乃缘于语句浅俗易解,因此诗语得之过易,反致作者本意被人歪曲。关于此点,他还有数则诗话,复申其旨。如“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之遭人误解,盖因“其语多得于容易”;吕文穆公“挑尽寒灯梦不成”之被胡旦讥为“乃是一渴睡汉耳”,实亦因其出语浅俗。
三、在言与意、事理与好句之间的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意新语工”。他引梅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一作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语工”即指上文所谓用语经锤炼后不涉于浅俗,并且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意新”首先是指语意之新,为“前人所未道者”;其次是指语意之深,“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诗作是否具有“言外之意”,即在于是否“语工”。这样,“意新语工”便统一起来而落实到词语的铸造和组织上。因此,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极为推崇晚唐诗人周朴的“月煅季炼”,杜诗的一字不能移易,赵师民的“诗思尤精”。同时,他也并不反对西昆体诗人的用典,对于由用典而导致“语僻难晓”者,认为只是“学者之弊”而已。
上述三个层面,便是《六一诗话》之内在逻辑的起点,其余都由此推衍而出。由于主张艺术真实应与生活真实相一致,欧阳修因此而认为诗歌可以具有史传著作的作用,可以使那些史传不载的人物“得所依托”,而名垂后世。由于主张“意新语工”,《六一诗话》便以此为标准,以大量的篇幅来鉴赏品评那些炼意新奇而造语精巧的佳诗好句,属于此类的共计14则,几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十、什么是汉学研究的价值?
汉学研究是对中国各个领域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政治法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的学科领域,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中国文化:汉学研究使得外国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并通过这些了解提高其对中国的尊重和理解。
2. 推动跨文化对话: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对话日益重要。汉学研究能够为国际间跨文化的交流提供力量,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促进世界上各个文化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3. 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汉学研究能够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双向的研究和合作,共同解决当下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4. 丰富中国文化内涵:汉学研究不仅可以为外国学者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也能够为中国学者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和影响力。
总之,汉学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学科领域,可以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