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文学作品中,如何描写痛苦?
痛苦是什么?
人着实很难描写痛苦,因为我们生即在此中,就像身边的乱线,毫无头绪,你既找不到线头,更扯不出一条完整的线去看清它。
年轻时的痛苦,可能成为年长时的美好回忆,年轻的放纵,也就成了蹉跎一生的忏悔。
在我看来,描写痛苦,即是写实。
写好日出,日落,写好与爱人相处,与对手对抗,写好与陌路人眼神的交汇,写好温暖的气氛,写好你看到的一切。
真实的,就是痛苦的。
二、10 文学作品中描写风大的段落?
夏风风来了。先是一阵阵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克喳克喳地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出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克啦啦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冬风风在地面上飞掠而过,发出像猎狗顺着臭迹穷追猛赶时狂吠的声音。风啃啮耕耘过的田野,在丛林周围吠叫,刨开积雪,扯断果园的树枝,沿着大路狂跑,在溪流上东闻西溴;风不费多少力气,到处把一切简陋的茅草屋顶和篱笆都摧毁了。这之后,风依旧狂吠着,却向森林逃奔而去了。继这阵狂风之后,就在当天晚上,又从昏暗中冒出了几阵巨风;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的嘴巴里,伸出了长长的锐利的风舌。
三、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描写?
按照空间顺序来组接,来逐一地展示各个不同空间事物的存在状态或事件的发展状态,由各个不同场景的集合而构成的空间,必定要包含着这一个空间和那一个空间,局布空间和整体空间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各个不同的空间会形成有机的整体。
文学中的空间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通过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再现给读者的一种描绘表达方式。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四、文学作品中描写“玫瑰”的句子都有哪些?
1《夜莺与玫瑰》——王尔德
(我很少敢看这篇童话,每次无意翻到,心都会刺痛一下)
等到月亮挂上了天际的时候,夜莺就朝玫瑰树飞去,用自己的胸膛顶住花刺。她用胸膛顶着刺整整唱了一夜,就连冰凉如水晶的明月也俯下身来倾听。整整一夜她唱个不停,刺在她的胸口上越刺越深,她身上的鲜血也快要流光了。
她开始唱起少男少女的心中萌发的爱情。在玫瑰树最高的枝头上开放出一朵异常的玫瑰,歌儿唱了一首又一首,花瓣也一片片地开放了。起初,花儿是乳白色的,就像悬在河上的雾霾--白得就如同早晨的足履,白得就像黎明的翅膀。在最高枝头上盛开的那朵玫瑰花,如同一朵在银镜中,在水池里照出的玫瑰花影。
然而这时树大声叫夜莺把刺顶得更紧一些。“顶紧些,小夜莺,”树大叫着, “不然玫瑰还没有完成天就要亮了。”
于是夜莺把刺顶得更紧了,她的歌声也越来越响亮了,因为她歌唱着一对成年男女心中诞生的激情。
一层淡淡的红晕爬上了玫瑰花瓣,就跟新郎亲吻新娘时脸上泛起的红晕一样。但是花刺还没有达到夜莺的心脏,所以玫瑰的心还是白色的,因为只有夜莺心里的血才能染红玫瑰的花心。
这时树又大声叫夜莺顶得更紧些,“再紧些,小夜莺,”树儿高声喊着,“不然,玫瑰还没完成天就要亮了。”
于是夜莺就把玫瑰刺顶得更紧了,刺着了自己的心脏,一阵剧烈的痛楚袭遍了她的全身。痛得越来越厉害,歌声也越来越激烈,因为她歌唱着由死亡完成的爱情,歌唱着在坟墓中也不朽的爱情。
最后这朵非凡的玫瑰变成了深红色,就像东方天际的红霞,花瓣的外环是深红色的,花心更红得好似一块红宝石。
不过夜莺的歌声却越来越弱了,她的一双小翅膀开始扑打起来,一层雾膜爬上了她的双目。她的歌声变得更弱了,她觉得喉咙给什么东西堵住了。
这时她唱出了最后一曲。明月听着歌声,竟然忘记了黎明,只顾在天空中徘徊。红玫瑰听到歌声,更是欣喜若狂,张开了所有的花瓣去迎接凉凉的晨风。回声把歌声带回自己山中的紫色洞穴中,把酣睡的牧童从梦乡中唤醒。歌声飘越过河中的芦苇,芦苇又把声音传给了大海。
“快看,快看!”树叫了起来,“玫瑰已长好了。”可是夜莺没有回答,因为她已经躺在长长的草丛中死去了,心口上还扎着那根刺。
2 《怨女》——张爱玲
(这里的玫瑰是死的,即使酒使它复活,那也是假的)
打杂的打了酒来,老妈子送进来,又拿来一包冰糖,一包干玫瑰。他打开纸包,倒到酒瓶里,都结集在瓶颈。干枯的小玫瑰一个个丰艳起来,变成深红色。从来没听见说酒可以使花复活。冰糖屑在花丛中漏下去,在绿阴阴的玻璃里缓缓往下飘。不久瓶底就铺上一层雪,雪上有两瓣落花。她望着里面奇异的一幕,死了的花又开了,倒像是个兆头一样,但是马上像噩兆一样感到厌恶,自己觉得可耻。
五、国内研究捷克文学的著名大学老师?
找到了吗请问
六、曹文轩为什么要在儿童文学中描写苦难?
曹文轩是个坚持自我创作个性的作家。作为文人,他不追随现代文学创作主流;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他不一味讨好儿童,坚持用“纯美”风格“书写悲伤与苦难的童年生活”,给孩子们深刻的人生教育。他虽然不太适合现代主义主潮,却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七、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司马光。学生介绍所知道的司马光的资料。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初(起初,开始) 谓(告诉,规劝) 岂(难道) 邪(通“耶”,可译为“吗”) 掌(掌管,处理) 但(只) 就(从事)学生上黑板解释重点字词,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课文翻译,老师指正。3、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正字。(2)齐读课文,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3)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模仿人物对话的语气。【点拨】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 谆谆告诫。)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亨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军中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点拨】老师可就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4、学生活动,编课本剧。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补充编写并表演。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师生质疑,解读课文谁是课文主要人物?文中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运用对话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明确:主要人物是吕蒙。描述吕蒙最精彩处是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部分。鲁肃惊叹吕蒙长进迅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表现两人关系的亲近。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也表现了两人关系的亲密。司马光主要用对话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富于个性,情味深远,耐人寻味。(2)题目是“孙权劝学”,孙权是怎样劝学的?其结果怎样?课文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明确:孙权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吕蒙才智有惊人的长进,“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语表明这一点。(3)为什么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明确: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目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2、解释“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并造句 学生解释,并交流造句。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总结: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先写孙权的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了,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的“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记叙极为简练。但孙权、吕蒙、鲁肃的形象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耐人寻味,是一篇成功的作品。2、反思:读书的好处是相当多的,看看学习使吕蒙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3、延伸阅读:阅读《凿壁偷光》和《炳烛之明》,完成相应训练。
八、关于脚的文学描写?
父亲的脚冰凉。我抬起他的右脚,脚底很硬也很粗糙,像是没有打磨过的水泥地。父亲的脚很瘦,骨节显得很粗大,脚背上能摸到根根青筋。这是一双在黄土地里常年劳作的脚啊,脚指甲里都塞满了黄土,它一定是走过很长且很艰难的路吧!心里的憋屈一瞬间消散了。
我又小心翼翼地抬起父亲的左脚,左脚背上那条狰狞的疤痕映入我的眼帘。这疤痕是夏天父亲被镢头刨伤的,当时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去下地忙活了。父亲从没说过一句疼,我也就将这伤忘记了,不曾再过问。如今,这伤处已经结痂,狰狞的形状让我猛地意识到,怎么可能不疼呢?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低着头,让眼泪悄悄滴落水盆里。
我的手第一次与父亲的脚进行了亲密接触。仔细洗完这一双脚,盆里的水已经变得浑浊,父亲的体温也渐渐恢复了。我抬起头,挠了挠父亲的脚底板,努力地笑道:“爸,我去换盆水,再给你泡泡脚,等着哈!”
父亲抬起手,摸了摸我的头发,欲言又止。
这么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泪在流,但我心里在笑。
九、狼文学常识描写
<文章>关于狼的文学常识与描写之深度探索
狼作为野性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形象既可激发读者的恐惧,又可赋予作品以勇气与坚韧。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狼的文学常识与描写的艺术。
1. 狼的文化意义
狼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往往被视为勇敢、狡猾和力量的象征。在古代民间故事中,狼常常成为英雄和反面角色的代表。
在西方文化中,狼的形象通常与野性、独立和冷酷联系在一起。这种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狼人传说,后来又被引入许多文学作品中。
因此,当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狼的形象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狼的象征意义,以便更好地将其融入作品中。
2. 狼的外貌与习性描写
狼一般被描述为身形高大、肌肉发达的野兽。其尖锐的牙齿、锋利的爪子以及敏捷的动作使其成为捕猎的绝佳猎手。
与其他野兽相比,狼通常被描绘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和社会性的动物。它们往往以群体为单位生活,并且有明确的领导层级和社会规则。
在描写狼的习性时,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例如,狼群在狩猎时的密切配合、它们对领土的守护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幼崽等等。这些细节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狼的生活方式。
3. 狼的情感与精神描写
尽管狼往往被描绘为野性十足的动物,但它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狼族之间的羁绊和友谊可以成为作品中重要的情节线索。
在不同文学作品中,有些作家给予狼以人性化的特征,赋予它们思考和沟通的能力。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与狼产生情感共鸣,并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同时,狼也是勇气和坚韧的象征。它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毅力和决心,可以为作品增添深度和张力。
4. 狼的象征意义与文学技巧
在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可以被用来象征各种各样的意义。它可以代表野性、自由和原始力量,也可以象征着欺诈、背叛和邪恶。
为了更好地运用狼的象征意义,作家们可以使用丰富的描写和比喻手法。例如,通过与其他动物的对比,突出狼的狡猾和野性;通过狼嚎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同时,作家们还可以利用狼的形象来展示人类社会的黑暗面或者人性的复杂性。这种象征手法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主题,还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5. 狼的文学描写案例分析
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经常出现。例如,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狼狗白牙以及纳米比亚作家埃塞奎维尔·约瑟夫·肯德钟·库库·钱德拉的《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白狼卢波。
这些作品中对狼的描写不仅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示了狼的外貌、习性和情感,更通过狼与主人公之间的交互关系,传递了深层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6. 总结
狼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了解狼的文化意义、外貌与习性、情感与精神以及象征意义,作家们能够创作出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同时,作家还可以通过研究狼在经典文学中的描写,借鉴其中的技巧与手法,为自己的作品添加更多的魅力与张力。
无论是恐惧与勇气的象征,还是黑暗与光明的对比,狼都是一个极具潜力和魅力的文学形象。期待未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能够以狼为中心,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文章>十、小说文学中的环境描写都是有意义的吗?
情以景动
在面对一些心绪的描述时,人的感知是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反应。而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语言背景所进行的表述,情绪的表达式不同的。梅罗维茨在媒介情境论中,对拟剧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人们处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一定的台前形象,在台前与观众进行交流,与台后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同时,我们进一步的注意到,当我们在与不同人、不同情景进行交流中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行为变化。而对一个环境背景的精准描述,方可以辨析其背后隐藏的信息。如:《嫌疑者X的献身》一文中,在开篇处有大量对环境的描述,构成了冷硬的环境质感,为角色感知世界奠定了底味。而同时,优秀的作者,对作品画面的构建,使得背景中隐藏大量的细节,使某种意向反复出现,点明主题。
人作为一种符号动物,是处于不断与外界交换符号意义的行为之中,这一过程中,不仅仅只有语言会起到作用,而随之产生的动作、表情等内在因素会影响对外释放信息的过程,而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也会对行为产生影响。人们在认知外在事物的时候,并非完全复刻客观,而是主观形成的拟态环境,有些他人灌输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与情绪造成的环境扭曲,均对个人在环境下的反应产生影响,而在回忆这一事件时,留存的印象更是以拟态环境为主。对这一环境的描述,可以侧写作者、主角处于这一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使得剧情发展转折流畅自然。
也就是说,题主所描述的是相对具有非消遣性质的文学作品中,是否存在无异议的环境描述?我认为是不存在的。环境是对作者的注脚,也是对文章内容的展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