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最后跳舞什么意思?

出国旅游网 2023-04-22 05:14 编辑:admin 166阅读

白日焰火最后跳舞什么意思?

指太阳要落山了,黑夜就要来临

你看来《白日焰火》好不好?

一个由符号建构的电影世界

看完《白日焰火》,感觉到它既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也不是我期待的样子,更不是我真正赞赏的样子。一部由诸多电影符号建构的寒冷世界,只是理性的开启了我关于电影叙事方式的思考空间,却没有打动我。

城际小火车,被拴在居民楼道的马,放映《侠女十三妹》的电影院,还有在三流歌舞厅练习探戈舞的中年人们,等等这些,不熟悉中国艺术电影符号学的观众,不大可能注意到这些被赋予超过简单象征意味的道具和人物,于是也不大可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对于影片想传达的意味的价值。

从看到30分钟以后,我就明显地感觉到这个电影的“异化”。他不同于我们今天在院线看到的任何一部国产片。你从里面找不到熟悉的东西。而且导演根本就没有打算这样做。他的电影总是以一种很奇怪的方式传达导演想表达的东西。

问题来了。 什么是奇怪?

这个电影中没有一个简单的好人和坏人,只有被欲望和生存本能折磨的人。主人公张自力可以说是一个介乎于痞子和警察之间的角色。他对女人的态度是原始的,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没有理性的认识,就只是一个简单的“不想就这么废了”的概念。他不满足于做一个保安,于是开始自发地调查一件碎尸案,在过程中“看上”了一个美丽的女人。然而,却没有理由地出卖了他喜欢的女人,把刚刚亲吻过的女人交给了警察,原因是这个女人才是他追查的目标。在警察局为他庆功之后,他在舞厅里挑起了没有名字的舞蹈,舞步混乱,毫无节奏,但他陶醉其中,脸上一种比阿Q还可怕的表情。最后,在冰天雪地之中,放起了白日焰火,为被逮捕的女人送行。爆裂的烟火,给死气沉沉的北方城市带来一丝躁动。

我一直没有弄清楚,他放烟火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女人送行吗?显然有些牵强,因为如果他爱她,他只会感到内疚。为自己庆贺?那么没有一个电影值得去拍这样一个失去灵魂的人。导演没有给出解释,所有的答案只有我去想。我的答案是:两者都是。或许出于一种无聊,或者是一种行为艺术。张弊销纳自力放起了焰火,为荒诞和贫瘠的生活助兴而已。

这是一个让我奇怪的逻辑,它违反我已知的关于电影人物的基本规律。我没有被感动,但是我的确因为这部电影,开始思索一种另外的方式。可以说《白》在这点上毫无疑问是迷人的。

复杂,甚至是曲折的凶杀故事,冷艳的女人,加上冰天雪地天气,毫无声息的北方城市背景,对于接近北极圈的柏林人来说,有一种奇诡的吸引力。

就我而言,我几乎不可避免地认为张自力爱上了那个洗衣工,直到我看到他出卖了她为止。当然那也可能是一种爱――这起决于观众对爱的理解不同。梁志军也是爱这个女人的,但比张自力纯粹。张自力仍然保持着他自己的价值追求,在两者必须取舍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也可以说他背叛了我们爱的最原始定义。那么白日焰火,我就不认可是他的自我救赎,而是一种发泄:发泄对自己因背叛而导致的内疚。只是这种形式很浪漫罢了。不过从这点上说,张自力仍然是一个好人,一个良心没有泯灭的男人。

角色赋予了人物巨大的空间,而这种空间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我想廖凡是幸运的。

包括很多元素,都造成了这部电影的“异化”。这种异化的尝试其实从贾樟柯就开始了。他们否定中国城市宣传片式的表面的光鲜,把人物永远放在一种濒临绝望和崩溃的环境和心境。不职业但是非常鲜活的群众演员表演,莫名其妙的间离效果,都在十几年的中国非主流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斗埋地使用。但是<白>却胜在叙事。记住!叙事。决定了刁亦租没男和其他类似题材导演的超越。他利用一个好的故事,完成了他故事之外的表达。别的导演可能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总会决得一个很缜密的故事,是不是损害了生活的真实呢?这本身没有答案,只看结果。

最后一个问题。《白》想表达什么?

导演的意图和观众的接受有多大的距离?我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我只能说我看到了什么:

生活的荒谬不在于它的极度真实,而在于真实本身没有价值。

所以《白》没有让我感动,因为我们老是不愿意承认这点。

我感觉此片略让人失望。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很棒。而且确实作为一个偏商业(题材比较接近惊悚犯罪类型片)的“文艺片”,它的成功对中国电影来说意义很大。 廖凡演的真心非常好,把男主的“傻”,无奈,伤感,还有不服等等表达的非常到位。感觉他是最入戏的一个角色了。尤其是他两场背影的戏,给人印象非常深刻。那段独舞更是十分“有趣”。 片子的摄影非常棒,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为了营造一种冷峻和压抑的视觉风格,电影有大量的夜景镜头,然而夜间的镜头不论是路灯还是霓虹灯都用的非常棒,跟剧情和人物心理紧密相扣。整体的镜头风格给我感觉像是蠢察《借刀杀人》+《囚徒》。此外,场景的设计也让人回味。李棚尤其是哈尔滨特有的一些景物,比如“仓买”等文化符号一再出现,给人已极强的风格感。 剧情是我认为比带扰茄较一般的部分,大概因为同类型的故事,有一定阅片数量的观众都会觉得略微老套。 桂纶镁比较出戏......大概是化妆的缘故?

“我想过一种下流、丑恶的生活。”话虽如此,18岁便红透欧美的法国才女弗朗索瓦丝•萨冈,还是希望能有粉丝狂热地迷恋自己。1968年,33岁的萨冈出版描述姐弟情的《心灵守护者》,一位女作家的新仇旧恨,被一个帅得不可思议的帅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粉丝算啥,粉条都无法概括这种恐怖的激情。

为了爱情,有人情愿隐姓埋名,过一种罪恶的生活。受萨冈和卡罗尔•里德《第三个人》的影响,为爱生、为爱藏、最终死在爱身上的模式,在《嫌疑犯X的献身》、《白夜行》、《白日焰火》中清晰可见。刁亦男显然比东野圭吾高明,后者看似精于推理,每每煽情过猛、逻辑欠奉(参见《装逼犯的献身》、“《白夜行》之梅花三弄”)。

刁亦男十年前的处女作《制服》,描述一件警服带来的身份变化和社会反应。初出茅庐的他,把原本精彩的故事拍得无比沉闷。《白日焰火》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导演的进步有目共睹。我把赞美献给柏林参赛版,从片头猴急地扑倒前妻,到沦为醉熏熏的工厂保安,自我解嘲地抱着女工滚地板,“梦乡,听起来多么迷惘”的歌声渣备中独舞、白日怒放烟花,男主内心的痛苦和宣泄自然流畅。

女主吴志贞阴柔有余,缺少敢向乘人之危者下毒手的狠辣。一弱到底的女子,对老板长年累月的性骚扰逆来顺受,胆敢预谋杀人,说服力明显不够。如果有一个愤怒、反感的眼神,或于激情戏添加一个主动“进攻”的镜头,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致敬卡罗尔•里德,不是随便塞一个摩天轮进去就能完事的。看《第三个人》的时候年纪尚小,情节早已忘光,但片尾令人窒息的长镜头,女主角对男主角视若无睹、扬长而去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必声嘶力竭,就像安和桥下清澈的水,风暴来临之际,强硬、决绝的涟漪吐露所有的心绪。

柏林参赛版,张自力忘带手铐,只能用一副铐把两个犯罪嫌疑人铐在一起,导致两名同事命丧当场;以前的小兄弟都混上了刑警队长,婚姻、事业双重失败的张自力坠入因自己失误引发枪战的噩梦。何以解忧?杜康老兄。

大陆公映版为何出现故弄玄虚的恶评?最令人遗憾的还不是激情戏被删,而是最不能删最不该删的张自力忘带手铐的镜头惨遭阉割,整部影片的逻辑链条骤然断裂,人物的愧疚和无法探望死者家属的苦痛失去依托,出卖情人和终可告慰同事在天之灵的复杂情感,如同白日焰火一样无处寻觅。

社会之习惯,杀许多善人;审查之习惯,杀许多天才。去年冯小刚满腹苦水含泪而下:“导演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一句有意思的台词、一个非常好的细节,然后把故事放在非常站得住脚的,又和我们命运相关的大背扒梁樱景里,但面临的结果是(被迫)去掉大背景。”“年度导演”都这样了,刁亦男纵有千般委屈,更与谁人说?

有观众觉得楼道里的那春丛匹马莫名其妙,片方解释说这一细节“显示主角们处在一个并不安全的环境”。

城市里应该有匹马,应该有鲜活的生命警示我们那些正在消失的草原和日益淡漠的情感,应该有清新的空气和艺术家自由发挥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