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策划书
国外的生态旅游发展较早,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发展方式和采取 的措施也不一样。生态旅游在国际上都普遍采用了法制化管理。1916年,美国通过 了一条法案,决定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家公园的 管理就有了法制规定。而英国也在1993年通过了类似的法案,从它的 名字《国家公园保护法》上能看出来,这是一条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案。
而日本则是在1992年里约会议结束之后正式 颁布的这类法案,开始用法律来规范生态旅游的建设。另一个方面,国际上也比较注意建立生态旅游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措施。像美国,早在1994年就已经制定好了自己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就是为了能够应付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
而澳大利亚则是投资了将近 千万澳元,用于实现国家的生态发展战略。至于墨西哥指定的新世纪 旅游规划,就是为了重点推出生态旅游。另外还有以生态旅游著称的 肯尼亚,因为旅游是其支柱性的产业,因此在很多国家的发展策略中, 都明确地把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项目来实施。
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国家还重视进行旅游的环保宣传,从意识 上让人们重视生态环境。英国就发起了“绿色旅游业”的活动,而曰 本则是通过多次召开旅游业内部的生态保护研讨会来表示自己的态 度,总之都是一个宗旨,就是为了从让开发者到旅游者在内的群体都 明白生态旅游的内涵与重要性。
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都很重视当地人的利益,比如 肯尼亚就在这个方面做得不错,他们在生态旅游的推进中提出了 “野生 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不仅发展了旅游业,保护了当地珍贵的独 特动物,还照顾了当地人民的利益,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支持生态旅游建设。
而在菲律宾,则是改变了他们传统的捕鱼方式,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 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当地人民从另一个渠道获得了补偿收入。另外,国际上对于生态旅游的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往往会通过 多种手段一起来管理。大多数进行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国家,都会非 常关注并且谨慎控制客流量,并且频繁地监测建立生态旅游区对当地 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旅游区内的废物得到专业的处理,节约利用 当地的水资源,等等,这些都加强了管理手段。比如在澳大利亚,旅 游部和旅游协会还为此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手册,用于告知人们 如何按照规定正确地旅游。这些都是国际在完善推进生态旅游建设中做出的努力,并且也取 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2. 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哪里
20世纪60年代,保罗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潜层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2001年设立了国际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奖金,对能效和可再生资源方面的项目进行资助,该奖金当年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的竞争,最终奥地利的林茨市获得10万欧元的资助。2001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和建筑研究与创新国际委员会签署了合作框架书,两者将针对提高环境信息的预测能力展开大范围的合作,这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和实施有着紧密关联。
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与会各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与组织、国际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对21世纪智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指导纲领和主要任务取得共识。
3.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策划书怎么写
西双版纳。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学者出席研讨。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生态文明旅游的理论与应用探索”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旅游与全域旅游”“生态文明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文明旅游与生态补偿”“生态文明旅游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探讨”等议题展开讨论。
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 近期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
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 近期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
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 近期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
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4. 我国第一届生态旅游研讨会
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分别是:
1.“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时间点;
2.《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
3.“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举办;
4.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5.“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生态环保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国家战略决策;
7.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8.《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印发;
9.“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举行颁授仪式;
10.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获表彰授牌。
5.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策划书范文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即《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是中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指南》规定,2014年,中国要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国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尽管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但总体而言,资源约束压力持续增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生态系统退化依然严重,生态问题更加复杂,资源环境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逆转。
已建各类保护区空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布局不够合理,生态保护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且严格性不足,尚未形成保障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2011年,为强化生态保护,《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出现“生态红线”概念并提出划定任务。
2012年3月,环境保护部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主要省份环保厅(局)管理者对生态红线的概念、内涵、划定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对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2012年4~10月,生态红线技术组草拟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初步制定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形成《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初稿)》。
2012年底,环境保护部召开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启动会,确定内蒙古、江西为红线划定试点,随后,湖北和广西也被列为红线划定试点。
2013年技术组全面开展了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提出了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划分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指南》。
在划定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过程中,技术组分别于2013年5~8月陆续开展了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等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区域实地调查,充分听取了地方政府各部门意见和建议,为《指南》的修改完善提供了有利的工作基础条件。
2014年1月,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中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2014年,中国要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1]。
宗旨:国家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决策,旨在构建和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体现了中国科学规范生态保护空间管制并以强制性手段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政策导向和决心。
定位:《指南》定位就是为国家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提供技术支撑,其适用范围是国家层面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核心目标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指南》也为省级以下行政区的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参照《指南》,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级红线划定,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内涵:主要内容包括对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包括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红线。纳入的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中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中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包括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
目标:2014年,环保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入全国整体推进阶段。下一步,环保部将对《指南》开展全国范围的技术培训工作,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落实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任务;建立适用于全国各地生态功能红线边界核定技术体系,使生态功能红线落地。
意义: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6. 首届生态旅游探讨会
1995年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会上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
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学者出席研讨。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生态文明旅游的理论与应用探索”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旅游与全域旅游”“生态文明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文明旅游与生态补偿”“生态文明旅游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探讨”等议题展开讨论。
7. 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哪里举行
1、2015年1月 华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2016年2月 华汽投资与美国IMA城市规划公司联手打造中国最大国际赛车乐园签约仪式;2016年5月 同质配件湖北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会在人民(武汉)国际汽车城成功召;2016年5月 华汽投资承办汽车行业反垄断指南-行业影响与产业升级研讨会。
2、华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后市场产业相关项目的公司之一,致力于汽车后市场全产业生态链发展。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在北京市朝阳区。
8. 我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哪里举行
吕根岛(Ruegen)是德国境内最大的岛屿,分布于德国东北部。对于喜爱徒步和骑行的游客来说,吕根岛雅斯蒙德(Jasmund)国家公园里会提供短途旅游、研讨会形式的项目,比如进入生态保护区“东南吕根岛”,走进梦境般迷人的森林地区,领略德国可持续旅行的魅力。吕根岛上还有一个与沙滩、海水相连的海滨浴场,深受游客欢迎。
9. 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讨论
195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吹响了开发建设的号角,66年来,累计人工造林2000多万亩,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立方米,有力支援了新中国开发建设。
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挂锯停斧,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标志着国有林区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开启了生态保护建设的新纪元。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
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我们将牢记党的重托,牢记初心使命,努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突出生态林区实现两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以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转变。
更新思想理念,生态主业更加突出。内蒙古大兴安岭编制了《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了“生态保护建设”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和“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专题培训研讨,主责、主业、主体意识更加突出。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新理念,突出管护培育、防范打击和灾害防控3个重点,推进林地“一张图”应用,实现监测与监督并重。强化保护区建设,提升了保护层次,构建森林大管护格局,加强森林防火预案、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开展无公害防治等措施,增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控能力。林区正在形成立体化、网格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祖国北疆生态保护建设体系。在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实行任务清单制,梳理七大类38项问题,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建设购买服务。林区先行先试、转变职能,将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摆在工作重心。
坚持绿色发展,转型路径更加清晰。内蒙古大兴安岭制订了《林区旅游“十三五”规划》《林区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林业产业转型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效能运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弹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生态旅游“协奏曲”,深入推进“旅游+”战略,开展了森林旅游节等重大旅游活动,林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碳汇试点项目有序推进,碳汇交易额超百万元。林区还以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经济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1+N”转型思路已基本成型。
持续改善民生,职工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林区统筹资金为职工增资,使职工年人均工资突破5万元,启动了企业年金制度,年安排资金1600余万元用于扶贫帮困工作,妥善安置了1.65万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富余职工。切实巩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深远山区搬迁成果,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5.22万户林业职工搬迁到中心城镇。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林区公路、机场、信息通信等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加职工群众的获得感。
建设美丽林区迎来新机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迎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期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下,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在财政、科技、金融服务、项目等多方面支持林业发展。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新动力、提供了新能量。作为国有林区改革的试点,内蒙古大兴安岭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这是党的重托,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77.44%,天然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居全国国有林区之首,森林年净生长量能够承担我国政府履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1/10,庇护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10,水资源总量192亿立方米,野生经济真菌和植物近1200种。依托林区资源优势,我们要精准定位,发挥优势,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林区。同时,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扶贫,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为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作表率。
实现美丽林区分三步走
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大兴安岭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聚焦生态主业、抓住改革主线、突出转型主旨、强化党建主责,推动全面建成小康林区,把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