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器简史?

62 2024-05-31 21:12

一、明朝火器简史?

提起明朝火器,不得不夸赞太祖朱元璋眼光颇高,他对火器甚为推崇,早在1363年鄱阳湖大战时朱军就使用了不少火铳,火筒。尽管这时的火器威力相当有限,即使水战也无法完全替代冷兵器,但是他依然对之青睐有加。明初中国火器发展在他的努力下有了不少进步,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定了全国卫所军队武器配备比例,“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明初军队火铳配备率达到10%。第二,为了满足全国卫所火器装备,火器生产地大大增多,除了传统的国家军器局制造外,部分卫所也被允许生产,此时的明朝对火铳研制生产的限制比较少,这对提高火器生产工艺大有帮助。

就目前出土的洪武时期火铳实物而言,地方生产的火铳才是明初军队配备的主流武器。中央政府的军器局所生产的火铳只有当地方火铳不足时才会调拨补给,而地方可以自产火铳,故而朝廷火铳几乎没有发配给地方军队使用,由此洪武火铳只有地方产的实物,没有中央军器局的。

成祖时期创建了神机营,每次北征也会大量生产火铳,此时火铳的装药环节还发明了一个标准装药勺,这种发明可以大大减少火铳因为装药过少而射程太近或者装药过多造成炸膛的概率。

明初朝廷对重视火器,但朝廷在推广火器时也严密控制最关键的火药技术。火药配方和火药制造是完全封闭的,由内官监和兵杖局下负责生产火药。朝廷对火药配方控制过分严密,以至于到今天还没发现完整的明初火药配方(类似希腊火配方失传的悲剧),这种做法造成了火药技术长期得不到提高。

成祖时发展火器的态度已经出现保守倾向,最典型表现就是朝廷禁止各地卫所所在的军器局生产火铳,只有工部的军器局和内府兵杖局才有权利制造火铳,这个做法导致明前期火铳长期得不到改良,以至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设计的手火铳在百年后葡萄牙人入侵时还是那副模样,制造技术几乎停滞不前。注:明代自成祖后基本禁止地方生产火器,唯有九边重镇会酌情允许生产少量火器,不过因技术被中央控制,边镇制造火器质量很差。

成祖之后统治者出于当心火器技术外泄影响其统治,对军队火器配备多持消极态度,《明史.兵四》“宣德五年,敕宣府总兵官谭广:“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明会典.火器》“正统七年、密云奏讨数多(要火器)、减半给予”“景泰五年令各处守备官采取杂木制锐箭火药操演(跟二战前美国人很像),务在密切关防、不得漏泄法式。违者从重治罪。”

正德末期到万历末期

从宣德年间到正德末年,火器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促使朝廷重新发展火器是葡萄牙人。

早在正德末年,葡萄牙人进入中国沿海,当时东莞白沙巡检就发现葡萄牙人火炮威力强劲,于是通过其船上的中国水手那里盗来制造方法。因此当嘉靖元年(1522年)中葡西草湾之战时,明军已经有佛朗机炮。(注:这只是佛郎机炮传入中国的一种说法)嘉靖二年明朝政府首次仿制佛郎机炮,造32门“发各边试用”。佛郎机炮比起明朝前期火炮有很多优越之处,比如将火炮分离为母铳和数个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于子铳,战时只要将子铳放入母铳中即可发射,数个子铳又可轮流装填弹药;安装有瞄准仪器,大大提高命中率;装配有炮耳,可调整射击角度。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双屿港之战中明军俘获了一些擅长制造鸟铳的倭寇,通过学习其技术,明朝完全掌握了鸟铳制造技术。鸟铳比之明初火铳威力强大许多,主要是其枪管长且直,弹丸射程大大提高,又配有瞄准照星,而且轻便易携带。

明朝开始批量生产鸟铳是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明会典.火器》提到的仿制鸟铳10000支。

佛郎机炮在十六世纪末已经开始落伍,西洋大炮也就是所谓的“红夷大炮”在利玛窦来华后就曾经向徐光启,李之藻等官员介绍过,不过当时明朝人尚未意识到西洋大炮的强横。一直到1601年荷兰人闯入广东沿海,明朝水师第一次遭遇荷兰人,“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簇,而官军死者已无算。”自此明朝才算知悉红夷大炮的威力,但是知道不等于会去学习,学习的契机还没出现。

二、明朝有多少种火器?

第一名:红夷大炮,又名红衣大炮。最早是从一艘失事的葡萄牙帆船上发现的,后经过明朝杰出的技术人员加以改造并广泛生产。红夷大炮重达两千多斤,虽不是机动性强的炮火,也不适合在山地间移动、野战,但是杀伤力巨大,是不折不扣的杀人利器。它是中国火器中的传奇,在宁远之战中炸死努尔哈赤一战成名。史料记载:红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数十尺,断无生理。 所以让它坐第一把交椅实在是实至名归。

第二名,大将军。这类炮火的优点就是重量较轻,又载于炮车之上,因此行动较为轻巧,射程适中,一般在一两里之间,比佛郎机稍远,比起红衣又价格比较低廉,制造又较为简单,机动性较强,还可以发射诸如铅子、铁弹、开花弹之类的弹药。但是此炮还有一个可怕的缺点炸膛,可能是由于结构问题,以及中国人没有冷却炮膛的习惯 。

第三名,佛郎机。这种炮并不是明朝发明的,而是在明军与葡萄牙军队打仗时意外缴获的。不过明朝工匠技术一流,他们进行了改造,造出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稀奇古怪的佛郎机大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千斤佛郎机,多用来打海战。它的射速极快,比起前面两位就如同机关枪和步枪的比较,平均每发射一炮仅仅只需要20秒。它的炮速高、安全度好、用途较强,既没有红衣大炮的笨重,也没有大将军炮的炸膛,实用性较高。

三、明朝仿制弗朗机炮与鸟铳时,这两样火器已经发明多久了?

佛朗机炮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后填装滑膛短管加农炮,不会早于15世纪中叶。明叛王朱宸濠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开始私造佛郎机,这是中国最早仿制西洋炮的开端,相距几十年。

鸟铳就是对火绳枪,也出现在1450年左右,但是一直在改良中,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廷开始仿制。

四、清朝火器相对明朝出现倒退这个说法是何时出现的?

鸦片战争时期吧。

毕竟道光大帝和当时的清朝官员,都特喜欢仿制明朝的火器去打英夷,甚至连元朝的火炮都拿出来用了。

以下资料来源于《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和《咄咄吟》。

================

一、火器图说

大理寺少卿金应麟,把《火器图说》进呈给绵宁。

《火器图说》是明朝天启年间的火器书籍,距离鸦片战争已经200多年了。

然后绵宁这个白痴还真下旨让手下的人去仿制。

照理说,一个正常的朝廷,绝对不会有人会给皇帝上这种奏折。即使有大臣真上奏了,如果皇帝脑子正常一点,也应该痛骂一顿那个大臣。

结果此时的清朝是,大臣敢上奏进呈,皇帝敢下旨仿制。

此时的大清,无论是大臣还是皇帝,全是火器白痴。

二、虎蹲炮

两江总督牛鉴上奏给绵宁,说他们正在按照戚继光遗留下来的方法,仿制虎蹲炮,号称可以破英夷的洋枪火箭,最为军中利器。结果绵宁龙颜大悦,还嘉奖了他们。

戚继光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物,距离鸦片战争已经将近300年了。

就如前面说的,一个正常的朝廷绝对不会干出这种事情。结果此时的清朝是,武将敢仿制,文官敢上奏,皇帝敢嘉奖。

此时的清朝,无论是武将、文官还是皇帝,全是火器白痴。+2

三、火龙经、神机箭

绵宁下旨给奕经,让他们去按《火龙经》仿制火器。

《火龙经》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书籍,距离鸦片战争已经400多年了。

后续是,奕经按照《火器图说》和《火龙经》所述,制造了一堆火器,演示后发给清军装备了。

按照奕经的幕僚贝青乔所说,奕经按照《火龙经》所述,制造了500具“飞火铜枪”,形如大花筒,点放时宛如流星。

湖广总督裕泰发现清军的火炮都年久失修,没法使用了,于是按古法仿制出了大火箭和“颇为得力”的一窝蜂神机箭。

一窝蜂神机箭,这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用的火器,距离鸦片战争已经440多年了。

当然,绵宁自然也是嘉奖了他,干得漂亮,还要多多益善哦。

这帮人的白痴程度,远比你们想象得严重。

四、元朝火炮

山东巡抚托浑布上奏,拿出元朝的火炮去打鸦片战争。结果绵宁对此依然没有任何异议,只让他实力防守。

元朝,这都隔着一个明朝了,距离鸦片战争已经快500年了。

=================

顺便再放个彩蛋,那位山东巡抚托浑布大人,还挖过明朝火炮、弹药。

托浑布大人的理论就是:我们自己的火炮这么不好用,既然在嘉庆年间挖到了埋在地下的明朝火炮,那附近肯定埋有配套的弹药啊。

于是他去查了史料,查出原来此地是明朝的卫都司衙署。随后,他命人在附近搜地三尺挖掘,果不其然,挖到了数千个配套的弹药。拿去蒸洗修整后,发现相当好用。

当然,他的主子道光大帝,自然是表扬了他。

这先进的考据思想和踏实的实践精神,连我都忍不住要赞美他(MDZZ)。

而且,他练兵也是用的戚继光的方法。

他是有多爱戚继光?

==================

先进的欧洲火器,又不是买不到。哪怕是鸦片战争期间,欧洲火器也是可以随便买的。

虽然说武器外购,“造不如买”天天被人批,但再怎么也比清朝的“买不如考古”来得强。

五、明朝有多少葡萄牙人?

1622年6月,荷兰人进攻澳门,希望将其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除了东帝汶之外,荷兰人已经将葡萄牙赶出了现在的所有印度尼西亚。到这个时候,澳门接待了大约2000名葡萄牙人,20000名明朝人和大约5000名被奴役的非洲人,这些人是葡萄牙人从他们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殖民地带到澳门的。

六、为什么明朝发明了很多火器?

到了明朝,中国古代的火器迎来了黄金时代。明代火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不但继承发展了宋元时期的火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创新。

明军甚至还进口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器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应用。

七、汉阳造和明朝火器哪个好?

明朝火器在当时的世界算的上先进,但无法与300年后的汉阳造相比。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火器都会大升级。更何况明朝火器跟汉阳造相比,时间相差接近300年。

八、明朝末年火器装备的多吗?

多。有鸟铳,三眼铳,自生活铳等等。

九、16世纪葡萄牙侵扰明朝影响?

明葡海战最早爆发是在1521年,虽然这场战争最终以明朝的胜利告终,但是这也给明朝敲响了警钟,火器从此登上明朝的军事舞台。

事情应该从1499年说起。当时的明朝正是明孝宗执政时期,正当明孝宗苦心经营着大明王朝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葡萄牙远洋船队却在航海家达伽马的带领下,途经好望角到达亚洲地区,带着沿途捕捉到的信息成功返航。看似并不起眼的小事,却默默改变着东西方文明史,这就意味着欧洲人从此打开了香料航线,踏上了航海时代的步伐,明朝也在不断的战争磨练中大力研发出自己的火器。在当时的欧洲国家中葡萄牙的航海最发达,它很快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而侵略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因此与马六甲海峡隔海相望的大明王朝便成了葡萄牙人最惹眼的一块肥肉。

直到公元1504年,蓄谋已久的葡萄牙人终于带着商船和些许军火武器来到广东屯门岛。一边在推行贸易,一边想着把屯门岛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另一边又在向明朝示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在此过程中葡萄牙用尽各种手段,最终撕掉虚伪的面具,开始大肆烧杀抢掠,直到公元1521年明军反击,在葡萄牙佛郎机和火铳的巨大威力下明军起初吃尽苦头,但最终反败为胜。

毫无疑问,这次险胜使明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虽然夺回了屯门岛,但也是空城一座罢了。好在屯门之战使明朝彻底清醒,认识到西方火器的厉害,决定大力引进并研发。明军的军事革新在几经周折后终于有所成就,研发出了重型火炮、轻型火炮以及连发火炮等,并给骑兵专门量身定做了骑兵专用火炮。从此火器成为了明军最主要的军事装备,在后来的对倭战争中大放光彩。

十、明朝火器真的是世界第一吗?

头条的站内充斥着对明代武器的吹捧,民族主义的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历史还是得客观公正的说要来的好。今天笔者就带着各位客观、严肃地来看一看明朝的武器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

明代的火器制造和管理制度

火器在元末明初时,火器威力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在朱元璋征服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作用。故火器在明朝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神器"。元至正二十一年,明政府设立宝源局,主管火器和银钱的制造。后来又专门设立了军器具。

这些都是中央直属机构,按计划定量生产武器,供全国使用。火器出厂时要刻上制造年份,编号等。在检验后由国家统一管理。地方和个人严禁生产。"凡军器, 除存操备之数, 其余皆入库……不许私制。"(《明太祖实录》)

在嘉靖朝以前,生产的火铳都是在元代火铳的基础上的改进,鲜有创新。嘉靖朝以后,则以仿制传入的佛郎机、鸟铳等为主。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朝廷对火器的研究采取了严格的限制,大大禁锢了火炮的发展,地方不仅不能制造火器,甚至研究也是不允许的。而国家也没有一套军事科研体系,导致制造者只是照本宣科而非考虑实际需要。《火攻答》中记载:"国初私贩硝磺之禁固严, 而火器私学之禁尤严。"

明代的几种火器

1. 火铳

明洪武时期的火铳

火铳是一种单兵武器,如同前文所述,明代的火铳并无太大创新,这种火铳在使用时有很多弊端, 就是装填弹丸的时间过长,而且由于缺少瞄准系统,精准度差。敌人往往乘装填弹丸的间隙冲杀而来, 手持火铳的士兵不带任何刀枪, 只能任人宰割,较为鸡肋。《明英宗实录》中记载:"军中手把铳发辄不继,贼已习知,每乘隙进兵。"

2. 鸟铳

鸟铳也是一种单兵作战武器。明朝嘉靖年间从西方传入,是在火铳的基础上的提升。与火铳相比,鸟铳在设计上有创新,也对制造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炮管是由熟铁锻造而成,在装填火药的部位采取双层复合结构以增加强度。增加了扳机和瞄准系统,膛线也磨的更加光滑。大大加强了其易用性、可靠性和威力。

3. 佛郎机

佛郎机

佛郎机是一类火炮的总称,从几十斤到几百斤不等, 主要通过葡萄牙与明朝的冲突传入中国。与传统中国火炮相比,佛郎机在射击结构上大为创新。采取了子母铳的设计,大幅减少了装填弹药的时间。这样的设计也减少了炮管承受的压力。使得炮管可以设计的更细更长,有利于力量的聚集。故佛郎机有射程远、射速快、散热快、弹药量恒定、准确度高、穿透性强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陆战和海战。

4.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一种重型火炮。"红夷"是明朝时期对荷兰人的蔑称。红夷大炮由明末时徐光启向葡萄牙人购买而得。其特点是口径和重量都巨大。红夷大炮口径在10-20厘米之间。重量在1000-3000斤之间。弹丸的质量也在十几斤左右。明代工匠通过模仿和学习,制造了上百门大炮。用以进行野战、攻城、守城。

明朝火药理论

明代的火药制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明代人何汝宾在《兵录·火攻药性》中提到在,俯射仰射时,火药中硝和磺的比应该有所变化(性直者主远击, 硝九而硫一; 性横者之爆击, 硝七而硫三)。在《武备志》中也记载了火药在用作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武器时。配方应该有所调整。

明朝时对火药配方中的各种配料的作用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资料很多也是借鉴西方的成果而成,如成书于1606年的《兵录》的大炮的图样和射击数据与1568年于意大利出版的《实用炮学手册》完全一样。《西法神机》及《火攻挈要》则是对西方火炮技术的研究。明代人自己研究的占少部分。

《兵录》与《实用炮学手册》的对比

《兵录》与《实用炮学手册》中的炮图对比

总结

从上面的一系列事实不难看出,明代无论是火器本身还是有关的技术理论,大多是传习西方所得。中国虽然是使用火药最早的国家。但是火药在传入西方之后,却有了比中国更快的发展。事实上,在明朝初期。中国与西方的火器技术能够匹敌。但是到明朝末期时,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

其原因已经在上文中陆续出现。但是其更本质的原因是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思想的不同。

西方在十五世纪左右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批判、质疑的思想的哲学家与科学家。如达芬奇、牛顿、笛卡尔等。他们提倡理性、崇尚科学。对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利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如牛顿提出的运动学,极大促进了人们对火炮弹道问题的理解。还有1742年罗宾斯的 《炮术新原理》、1760年斯特鲁恩的《炮兵学理》、1784年拉尔的 《炮兵论文》等等

而反观中国,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儒家文化所崇尚的经学成为了唯一的研究方向。这就导致哲学和自然科学被长期漠视。前文中提到的徐光启,因为支持火器的研究,被人污蔑为"无非骗官盗饷之谋", "以朝廷数万之金钱, 供一己逍遥之儿戏, 越俎代庖事小, 而误国欺君其罪大。 "

由于没有系统的研究,导致对事物的解释只能停留在表象,甚至用传统的儒学去解释,甚至用二十八味火药配方与二十八宿相匹配。对各种现象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对科学的漠视还体现在科研创新体系的缺失。缺乏科学人才选拔和奖励机制,武备院铁匠伍连登创制子母炮, 所受奖励只不过是多领一份粮饷。

今天的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写了明朝的火器,实质上是通过明朝的火器看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寄以希望唤起国人对于中国科学和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我想用两位诗人的话作为结语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