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贸易产生原因?
直接原因是为了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同时为了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贸易保护主义施行的根本目的为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以及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出口方面则通过出口补贴、退税等形式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新特点
①贸易壁垒相关事件大幅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都达到260件左右。②贸易壁垒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频频使用反倾销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③贸易壁垒的门槛越来越高,各国不断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要求。④贸易壁垒被一些国家肆意滥用,案件的复杂性增加。
三、什么是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贸易保护主义有以下特点:
①主要保护手段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 。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与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
②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
③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了。一般地说一国总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保护主义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则适当放松。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四、保护贸易简单贸易最直接的手段?
答: 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有: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等。关税壁垒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贸易保护措施,起初关税是作为增加政府收入的渠道,后来发展成为行之有效的保护本国市场、限制进口、实现贸易歧视以及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重要手段。
五、贸易保护与贸易壁垒的关系?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广泛的主张和政策,具抽象性。而贸易壁垒则是一种具体的措施或实施方式。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贸易壁垒(Barrier to trade) 又称贸易障碍。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
六、保护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保护主义,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
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
七、贸易保护政策实施时间?
贸易保护主义自古就有,如清朝的闭关锁国等等。
现代贸易保护主义大概从15至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欧洲各国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起点。重商主义就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一国的国力基于贸易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在资本稀缺、物质财富较为匮乏的时代,贸易顺差意味着资本以贵金属的形式不断积累,而资本的积累使得工业化国家可以不断地投资建立更多的工厂来提高生产力,从而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金银流入。因此重商主义利润倡导运用保护关税政策以及行政手段,增加出口、限制进口,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贸易顺差。
然而重商主义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很显然,不可能所有国家都同时产生贸易顺差。而世界上贵金属的总量在一段时间内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一国的顺差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逆差。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史密斯在《富国论》中便对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了强烈抨击。亚当·史密斯指出,重商主义提出的实现贸易顺差最大化的目标,需要通过鼓励输入和限制输出两种手段实现,而对于特定的商品所采取的手段完全相反。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限制工业原料和设备输出,而鼓励输出工业制成品,使得本国制造业在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以比其他国家更低的价格出售他们所生产的货物;同时又鼓励工业原料的输入,将较廉价的原料转换成制成品以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而消费者的利益被完全忽略了。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就是,虽然最初可以通过最有利的贸易顺差发展制造业,但一国的富裕则至少需要另一国的贫穷作为代价。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进入生产力较为发达的时代,世界的人口将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来消费这些产品,全球制造业必然会陷入利润下滑、有效需求疲软、生产力过剩的陷阱。
19世纪美国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迅速加深了这一矛盾。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英国实行重商主义,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本土产业受到英国政府的严格控制。英国限制北美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也限制北美殖民地内部制造业的发展,即便美国独立以后,制造业依然极为依赖英国。但随着美国的北方工业集团推动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在南北战争之后,极大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南北战争之前美国还是个农业国,但内战结束后不到半个世纪,美国工业产值就大幅超过农业产值;到了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到了20世纪初,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问题就开始浮现:虽然产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但事实上生产者的收益和消费者的支出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尤其是在一战后欧洲经济体开始复苏,美国产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美国本土产能过剩的问题持续恶化。
为了迎合本土政治和农场主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本土逐渐抬头。1921年美国通过了《紧急关税法》;1922年9月《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的通过则进一步迎合了加强贸易保护的需求。最终最恶劣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于1929年在众议院获得通过:该法案将约上千种的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美国的报复行为。各国政府纷纷提高了针对美国产品的关税,严重危害了当时的世界贸易,也成为了1929年压倒美国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美欧之间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高位急遽衰退到1932年的历史低位。据统计,1929-1934年间,世界贸易规模萎缩了大约三分之二。而当时的胡佛政府并未采取有意义的补救措施,反而采取放任政策,这更加加剧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大萧条迫使当时的经济学家反思了贸易保护主义,从而进一步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所谓的超贸易保护理论。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以扩大消费需求、降低失业,以根治生产过剩的问题。同时在推崇重商主义贸易顺差思想的基础上,凯恩斯主张通过贸易保护加强对本国和外国市场的垄断,改变限制进口的保护贸易方式,以积极地、进攻性地扩张方式占领国外市场;同时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出口退税、“奖出限入”等措施来避免对全球贸易造成恶劣影响,同时实现保护贸易目标;最终利用政府力量组织排他性贸易集团,保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
罗斯福政府则理所当然地拥抱了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新政”实质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典型范例,通过大规模给农场主发放经济补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放救济金等财政激励措施,起到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内需、减少贫困的作用。而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则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美元放弃金本位和大幅贬值),以及大幅提高税率、增加如遗产税的新税种来支付的。从结果而言,“新政”确实起到了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稳定社会的作用,而遗产税等税种的推进大幅增加了政府收入、减少了贫富差距,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农场主和工资劳动者是甚有好处的。
然而罗斯福的“新政”充其量也只是大萧条时期救济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在常规经济政策无法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实验性疗法。现在来看,“新政”实施的随后十数年,美国经济实际上都并未恢复大萧条前的水平;有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真正振兴了美国经济的反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重建世界秩序、对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采取的复兴计划。而战后广泛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思潮,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政府和央行对经济的强势干预。当政府和央行对将外部性、体制性、趋势性的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单纯当作周期性问题处理、简单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激励是难以奏效的,而且很容易陷入债务危机和流动性陷阱。
因此所谓的“特朗普经济学”,实际上不过是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而通过重商主义实现经济上的复兴在将近100年前就被历史证伪。不论是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还是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主义,应当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限制方法亦或是激励措施,并不会引导全部产业走向最有利的发展方向,而只能使本来不投资于特定行业的资本转而投向这个行业,其所考虑的仅仅是行业的利益,而并非消费者或是国家的利益。虽然特定的制造业可能通过保护措施快速、有效的建立起来,但对于美国的现状而言,恐怕只是将国家的财富从更有利的行业转换到较不利的行业,若非是对于国防等必不可少的行业,其结果必然就是减少了社会整体的财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即便一定程度上带来制造业的复苏,而后如果无法扶植起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也难免造成长期国家利益的损失,这结论应当是显而易见的。
八、保护贸易理论的要点?
保护贸易理论要点:依据WTO的唯关税保护原则和非关税措施的一般性禁止原则,关税措施是目前唯一合法的保护手段,但依据WTO的约束性关税原则,一国的关税水平应该不断降低而不能反弹。
保护关税政策也并非一般地反对自由贸易,实行闭关自守,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手段。
因此,他对保护关税作了多方面限制:对那些与国计民生有头等意义的工业部门和新兴工业部门,要给予重点保护,如纺织业;对一般工业进口,可规定不同税率对输入加以限制;对奢侈品工业,只给予最低限度的保护,而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予免税或征收很轻的税。
对于保护时期,也要作适当规定。
九、保护性贸易措施?
一般情况下的贸易保护措施分为两类,即出口鼓励型措施和进口限制型措施。
(一)出口鼓励型措施
1.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2.货币贬值
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从而使国外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并由此对该国己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该国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二)进口限制型措施
1.提高进口关税
2.进口配额
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3.反补贴
反补贴是一成员方对另一成员方对某一出口产品给予财政或公共性的经济补贴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征收反补贴税。
4.反倾销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5.技术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阻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技术性措施。
6.绿色壁垒
工业发达国家以生态环保为借口,制定了一系列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
7.买本国货
一些国家在其政府采购和投资计划中,往往考虑优先采购本国产品,从而达到限制他国类似产品进口的目标,这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隐患
十、保护贸易政策的核心?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意”,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核心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环境。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