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每天限制100名额的景点之一“万象土林谷”到底有多神秘?

出国旅游网 2023-07-03 18:04 编辑:admin 54阅读

文图/勒克儿

张掖地质奇观的确实实在在称得上“神奇”二字――作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一奶同胞“七彩丹霞”和“冰沟丹霞”两个景区,相距不过区区12公里,但长相却是天壤之别,气质也完全迥异!但即使在“七彩丹霞”一门关进的各景点,处在东门方向属于肃南地盘内的万象土林谷,其形态与“七彩丹霞”也相去甚远。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冰沟丹霞景区,地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和白银乡境内,面积占了整个张掖国家地质公园536平方公里中的五分之三,而万象土林谷也地处肃南白银乡境内,但为了景区的统一管理而划归临泽县“七彩丹霞”。万象土林谷虽是“七彩丹霞”的一个景点,但是普通游客是无缘一见的,除非花普通门票的7倍价格,且能搭上每天100个名额的精品线路“专车”。

对于张掖丹霞地貌,国人并不陌生。因为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中那一望无尽的红色山脉,就为张掖丹霞地貌做了最为广泛的传播。

游览了七彩丹霞,知道它自我介绍是“彩丘地貌”。而冰沟丹霞和“万象土林谷”的“自我介绍”言语不多,看其长相和气质,的确与“中国丹霞”调性有些吻合,只是,极个别地方,有“彩丘”混入。

在一次造山运动中,中国一种特殊地貌冲出海底,傲娇挺立宇宙间。其炫丽的美和坚定不移的色调,终于等到了自己傲视群山的专用户名――“中国丹霞”,并成为了世界性的一种地貌语言。

但是很遗憾,独孤求败的“张掖丹霞”,却不在2010年8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名录》中。你不要惊讶,这是事实。

“中国丹霞”这一地学名词是国际 社会 对我国所称“丹霞地貌”的折衷(后者在国际上统称为红层地貌。此前我国的申遗项目,都采用国际通用名称申报,唯独“丹霞地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折衷后采用我国传统称谓。

“中国丹霞”,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福建泰宁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进行的一次自然遗产申报,其“捆绑”的6个申报景区,除福建泰宁外,其余分别是湖南~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和贵州赤水。这一“捆绑”申报历经4年,花费官方数据是10几个亿。

这6个申报点从青年早期、青年期、壮年早期、壮年期、老年早期和老年期讲述了“中国丹霞”地貌的发育传奇,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然故事,是丹霞地貌从“侵蚀量最小”到“侵蚀量最大”的最佳例证。

在冰沟丹霞景区大门乃至“万象土林谷”,的确没见“世界遗产名录”字样的昭示。问及导游和后来回家仔细研究“中国丹霞”申遗始末,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被国家地理称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的张掖丹霞地貌,是最早发起“中国丹霞”捆绑申遗倡议者之一,而贵州赤水,彼时并未进入首批“捆绑”名单。

就在申遗项目启动之时,有报道说,张掖认为自己申遗条件还不成熟,决定退出申遗行列。对于这一退出,张掖市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当年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称:“市里不让报道这一事件,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媒体的报道也许只是托词。其实,张掖退出“申遗”,在一些地质学家眼里是明智之举――因为张掖的地貌,根本就没办法“捆绑”到“中国丹霞”地学结构中自圆其说。张掖的地貌,在地学界的各种论文里,就是西北干旱地区砂岩地貌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特殊的一部分!

21世纪初,随着新疆库车大峡谷的发现,以及库车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中国大西北的这种“红山”景观,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现在,南迄塔里木,北达准噶尔、阿拉善,东到河湟谷地、六盘山,西至帕米尔,许多这样的“红山”景观地,都成为了供人们游览的风景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就是其中最著名景区之一。

现在问题来了:这种“红山”景观究竟是啥地貌类型?

搭眼一看,任何人都很容易想起湖南~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和贵州赤水丹霞地貌。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红!色!砂!岩! 但是,大西北的“红山”,比如张掖冰沟丹霞和万象土林谷,其气候、山体外观乃至地质结构与前述地貌完全迥异,红色砂岩只是其中之一,其地层更加广泛。

首先,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地表植被稀少,甚至寸草不生,基岩裸露。如果说,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掩映下的丹霞地貌像是讲究外部装饰的“传统建筑”;那么,西北的“红山”就像一丝不挂、把骨架和脉络完全裸露给你看的“反传统建筑”。由于特殊气候原因,这里的侵蚀作用以机械崩解的物理风化以及风蚀为主,山坡表面的微地貌多呈棱角状而显得嵯峨嶙峋,而不像丹霞地貌那样圆润通达。

其次,这些“红山”都处在诸如祁连山、天山、昆仑山等高大山脉向盆地过渡的前缘地带,由于强烈的构造挤压和推覆作用,地层褶皱十分剧烈,岩层倾斜角度变化很大,并依此形成平顶的城堡状山丘、一侧缓一侧陡的单面山、山脊陡峻两侧坡度近于相等的猪背岭、尖峰突兀的石林-峰丛式山丘等多种地貌,其中尤以不对称的、尖顶状峰丘最为常见,这和岩层及山顶均呈水平状的丹霞地貌有很大不同。

再次,这些“红山”涉及了较广泛的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而且岩层颜色虽以红色为主,但也包括了黄、白、绿、灰等杂色组合。同时,由于砂岩和较软弱的粉砂岩、泥岩相间,坡面除了形成陡崖外,也常常形成高低相间的“岩脊”和裙边状地貌,因差异风化形成的蘑菇石以及各种象形石更为奇异多姿。

作为地貌对比,在目前我国20多个省份发现的1000多处丹霞中,“丹霞之母”四川最为典型。四川地处中国最大的红层盆地――四川盆地,盆地的“四川湖”孕育丹霞,其丹霞类景区,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寺、江油窦团山等,都是中国丹霞的典型地质地貌。

这一对比,区别是不是一下就很明晰了?

两者区别虽然大,但并不是说非丹霞地貌的就“低人一等”,相反,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的“冰沟丹霞”“万象土林谷”不仅以其个性化地貌独步江湖,更是引得游人对它顶礼膜拜――那飞扬中略显张狂的红色,那千姿中隐约的不羁造型,让从世俗走来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它产生一种心理距离感。这些卓尔不群的奇峰绝崖怪石,像个个高僧大德身披藏红袈裟,立于人间净土,诵经布道。他们的炫目与威严,超凡脱俗的气场,顿感自我渺如尘埃。

无论在“冰沟丹霞”山巅俯瞰,抑或“万象土林谷”仰望,藏红与蓝天辉映,就象红色袈裟的天堂,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让人顿悟“红尘不到处”的妙义……

事实上,“红山”也好,“丹霞”也罢,貌似都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红色砂岩易于雕刻造型,因此,很多丹霞地貌区域,都有珍贵的石刻、石窟等佛教文化艺术遗产。可以说佛教借丹霞地貌为载体而流传,丹霞地貌因佛教融汇渗透而扬名。《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及清代《天然禅师塔铭》均云,河南南召丹霞寺于唐长庆四年由天然禅师开基。而天然禅师,号丹霞,谓之丹霞天然。清代《南召县志》有云:“天然禅师色若渥丹,灿如明霞,与丹霞山遥相辉映。”从这些古籍看出,丹霞与佛教的确颇有渊源。

这种渊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乐山大佛――世界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大佛周围崖壁出露的丹霞红,将大佛慈悲的心怀表现的更加生动。大佛用他慈祥、悲悯的眼神注视着往来于三江的人们,保佑着过往的船只,让人睹之动然。佛的坚忍、宽容感染着每一个大佛的膜拜者,也感染着身处红尘中的我们。佛在红尘(层),红尘(层)有爱。

说完了乐山大佛,眼光再回到“冰沟丹霞”和“万象土林谷”。

这里的佛缘,其实就是丝绸之路的千古绝唱。说不清有多少驼队从这里通向西方,饮尽尘沙和风霜。故人的笛声悠远,令人荡气回肠……

当我贪婪的双眼,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一片片火红山脉,我心里明白,任何文字的描述在你面前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想来想去,只弱弱地说一句:你是我心灵可以来去自如的天堂……#毕业旅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