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远镜测距公式?
测出方向角(或高低角)后再根据已知目标的宽度(或高度),按下面的密位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距离。距离=目标宽度(或高度)×1000/密位数 。
例如,已知某目标的宽度是100米,测得其方向角为70密位,到该目标的距离则为: 100米×1000/70=1429米 。其实望远镜的测距公式蛮简单的
二、测距望远镜的原理
测距望远镜一般采用脉冲法来测量距离。脉冲法测距的过程是这样的: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启并,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光速和往返时间的乘积的一半,就是测距仪和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脉冲法测量距离的精度是一般是在+/- 1米左右。另外,此类测距仪的测量圆旁碰盲区橘谈一般是15米左右。
三、望远镜是怎么能测到距离的
如果楼主所说并非有时能在路边见到的望远镜测距仪(在工作时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
),而是指向天空的天文望远镜的话,那测定天体距离就是一门学问了,并且在天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明亮的恒星,凭借目前的观测条件,用望远镜观测都只是区区一个光点。绝不会在上面写着:“地球人,我是HIP XXXXX,距离地球XXX光年”。我们今天很容易找到一些主要恒星的距离,那是凝聚了数百年来众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有哪些方法么?主要包括:雷达波法,三角视差法,造父变星法,光谱光度法,I型超新星法,哈勃定律法。这几种方法按照适用范围由近至远排列,当然,相对应的误差也会逐渐增加。
雷达波法和一开始介绍的测距仪工作原理是一致的,就是向天体发射雷达波接受反射时间。二战之后雷达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有了将其应用于天文探测的能力。但天体会运动,轨道有偏心、进动,所以要测定准确的数值,同样需要大量数据的积累。
三角视差法相信在初中数学中就已经涉及,两个不同观测点发现某一物体对于背景位置的差距,可以推算出其与我们的距离。天文学中常用的量天尺是地球的公转,通过某一时刻测定一恒星的位置,半年之后再加测量,从恒星想对背景位置的变化继而推算其距离。但是即便如此,恒星的视差依旧小的可怜,最大的不过0.76″(1°=360″)。
天文学家通过对小麦哲伦星云的观察发现,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和其绝对发光能力相关。因此,只要当我们确定一颗恒星的属于造父变星,就可以依靠它的视亮度以及光变周期(绝对亮度)求出距离。因此造父变星得到了量天尺的美誉。
光谱光度法是指通过对最为明亮的蓝超巨星的亮度检测,假定其绝对亮度唯一特定数值,继而推算距离的方法。相比于造父变星法,因为蓝超巨星更为明亮,所以可用范围更广,但相应的经度会差一些。
超新星分为两类,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其中第一类超新星在爆炸后一段时间(几天),亮度会保持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只需要观测超新星的亮度,就可以推算出遥远星系的距离。这种方法精度比较高,可以使用的距离也很广,但缺点就是超新星可遇不可求。
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遥远星系存在宇宙红移,其红移数值和距离成正比。因此,通过观测星系光谱中谱线相比于标准位置的红移量,就可以推算出其退行的速度,继而是与我们的距离。这种方法适用性极广,但缺点是误差实在太大,除非不得已并不会以该方法来测定距离。
时间和篇幅都有限,只能就这几种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楼主如有兴趣不妨搜索这几个关键词,可以得到大量的相关资料。
四、如何用望远镜测距?
军用望远镜中带有密位分划线,可用于测距,测方位角、测高低夹角,在使用中,为便于记忆,总结了以下口诀:
可利用
上间隔,下1000,密位、距离摆两边,要想求得那个数,对角相乘除邻边的公式,即可测方位角、高低夹角和目标距离.
在右镜筒的玻璃片上,刻有密位分划,
从十字线交点起,向左、右的为方向分划,向上向下的为高低分划;每个大分划为10密位,小分划为5密位。
测量前,应先调整焦距和目镜间隔,以便能清晰的看到目标。
(1)测方位角
用望远镜测方位角,是用它的方向分划进行的。测量时,应将望远镜持平,当所测的两目标在视界范围内时,则以十字线交点或任一方向分划对准其中的目标,再数出至另一目标间的密位数,即为该两目标的方向角。
(2)测高低夹角
用望远镜测高低夹角,是用它的高低分划进行的,其要领与测量方向角相同。
(3)测距离
用望远镜测距离,实际上是用镜内分划测出已知间隔(或高度)的目标的两端(或上、下)所夹的方向角(或高低夹角)后,根据密位公式计算出距离。(目标间隔乘以1000再除以密位数即为距离)
五、望远镜咋测距离,知道的告诉一下
有内种军用的望远镜,里边有坐标什么的可以用来探测距离
六、狙击手的观察手用的望远镜是怎么能测出距离和风速的
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拿一根稻草或者撒一下沙子就知道风速,目测的距离。